1. 奧斯卡
期望與現實總是有點距離,對嗎?
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曲終人散,最佳電影屬於《撞車》(Crash),對於不少人而言,《斷背山》(Brokeback Mountain)未能在大熱的呼聲下得獎,實實在在留下了幾分的遺憾。
《撞車》和《斷背山》我都看過,老實說,《撞車》談的是種族問題,對於只有被人歧視而不會歧視別人的華人來說,《撞車》的題旨叫我們不痛不癢。可以聊備一談的是《撞車》所展現的剪接工夫,還有導演對多線發展情節的駕馭,這些都表明了美國電影人對於技術的迷戀,即使內容如何空洞而無味,也可透過種種花招蒙混過去。
關於《斷背山》的討論實在太多了,我也無庸置喙,就略談一下《冷血字傳》 (Capote)吧。《冷血字傳》是賓納‧米勒 (Bennett Miller)首次執導的作品,風格冷峻,鏡頭擺動不多,形成了獨特的陰冷氛圍。《冷血字傳》的內容是描述小說家杜魯門.卡波特創作《冷血》(另譯《殘殺》,In Cold Blood)一書的心路歷程。故事講述他從報紙看到一段謀殺案的報道,便以記者兼作家的身份去做調查,探個究竟,而他與死囚的交往過程當中卻逐步發現了自己的私心。
卡波特是「新新聞小說」的先驅,他的作品結合了報道、小說與真人真事,風行一時,而扮演他的演員也算是唯妙唯肖,奪得影帝殊榮實屬預料之內。可惜的是,本片觸及的社會議題太多──謀殺、死刑、同性戀、種族歧視、傳媒良心,每一樣都淺嘗輒止。總歸來說,本片並未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難於躋身於傑作的行列。
如果我可以投票最佳電影,我會舉手贊成《各位觀眾晚安》(Good Night, And Good Luck.)。從內容、技術、演技和風格四個標準來衡量,《各位觀眾晚安》絕不遜色於上述四部電影,佐治.古尼集導演、編劇、監製與演出四者於一身,他的才華實在叫人讚羨。《各位觀眾晚安》一片的背景是麥卡錫時代的美國,一班以主播莫洛(Edward R. Murrow)為首的時事從業員,對麥卡錫針對共產黨的危言聳聽作出攻擊。電影借古諷今,攻擊布殊主義的用心十分鮮明,其中一句:「我們不會由於恐懼的驅使而進入非理性的時代」(”We will not be driven by fear into an age of unreason”),簡直是對布殊當頭棒喝。
在《各位觀眾晚安》中飾演莫洛的男主角大衛.史特雷恩(David Strathairn),三分憂鬱七分冷靜的面孔直追堪富利寶加,難怪鏡頭頻頻向他特寫,相信每個觀眾都被他凌厲的眼神抓過正著。《各位觀眾晚安》全片以黑白攝製,配以一首又一首爵士老歌(開場的When I fall in love尤其入心),氣氛懷舊。
如果說今年的奧斯卡金像獎獨厚具社會意識的電影,那麼,在眾多電影之中,《各位觀眾晚安》言之有物,社會批判力度強勁,應佔鰲頭。
2. 電影節
《各位觀眾晚安》未能排期在港公演,幸而它是今年香港國際電影節選映作品之一。
除此以外,我看過幾部將會在電影節中播映的作品,其中有五部值得一談,首選是關於車臣戰事的《三個憂鬱的房間》(The 3 Rooms of Melancholia),另外四部分別是《立見天國》(Paradise Now)、《地下觀音》(Vera Drake)、《地獄莊園》(Manderlay) 和《風流債風流還》(Don’t come knocking)。
《三個憂鬱的房間》由芬蘭導演所拍的紀錄片,調子沈鬱,全片分為渴望(Longing)、呼吸(Breathing)和回憶(Remembering)三個部分。第一段拍攝俄羅斯軍校的學童的日常訓練,他們稚嫩的面孔背後滿是人間滄桑;第二段以黑白的影像展現戰後的廢城,多病的母親無力撫養兒女,惟有一一交給有心人;最後一段拍攝車臣的穆斯林,沒有呼天搶地的吶喊,只有眼淚,只有禱告。
《三個憂鬱的房間》並沒有太多的評說,甚至沒有一句批判的說話,它只是展示生活,展示事實。然而,它又不是站在遠遠的位置駐足觀望,導演選擇近距離地進入每一個受苦者的靈魂,諦聽他們的呢喃。看完本片,我們對俄羅斯和車臣的種族衝突可能沒有更深一層的了解,但我們會對人多了一分的關懷。
《立見天國》也是關於種族問題,焦點是曠日持久的以巴衝突。導演以兩個巴勒斯坦死士為主角,展示他們時而惶惑時而堅定的矛盾心理。其中一人身攜炸彈,心裡卻對這種自殺式的抗爭感到懷疑;另一人本來不怕犧牲,後來又堅持折返。本片簡單平實,惜缺乏驚喜,可算是水準之作而已。
另一部電影《地下觀音》關心的是墮胎問題,導演邁克‧李(Mike Leigh)設置了一個倫理道德處境──五十年代英國,一個好心腸的婦人專門替意外懷孕的女士墮胎,這些女子多出身低下階層,婦人分毫不取,在一次人為意外中,差點送了一條人命,婦人面臨被起訴和監禁。本片風格凝定,頗配合當時英國人的保守和拘謹,值得一記的是女主角的演技,可謂出神入化,為電影生色不少。
《地獄莊園》為《人間狗鎮》(Dogville)的續集,也是拉茲‧馮特艾爾(Lars von Trier)的美國三部曲之第二回,主角依然是黑幫千金小姐Grace。本片比上集簡單,導演聚焦於美國白人對黑人的奴役問題。Grace和她的父親離開了狗鎮,路經莊園Manderlay(名字可能脫胎於帝國主義作家吉卜林的名詩Mandalay),眼見奴隸主鞭打黑奴。Grace依然是一片好心腸,決意解放黑奴,教他們自由民主,不料黑人懷戀舊時的奴役,Grace更慢慢成為了新一代奴隸主。《地獄莊園》一如上集,以抽象的空間作場景,導演不改批判本色,繼續關心權力問題,端看最後一集如何了結。
最後說一說《風流債風流還》,本片是雲溫達斯(Wim Wenders)的新作,觀眾關心的自然是他跟闊別廿年的森薜柏(Sam Shepard)再度合作,皆因他倆的《德州、巴黎》已成經典。兩片的主角都有充滿罪惡的過去。《風流債風流還》的主角霍華德(Howard)洗心革面,希望重新肩負妻兒債,回歸家庭關係,他尋求的是和解(Reconciliation)。我略嫌本片的結局淺白,霍華德的兒子駕著祖傳三代的車子抵達分水嶺,向智慧前進,然而雲溫達斯的用心卻是令人由衷敬佩的。
本來還看過《狸御殿》(老頑童鈴木清順執導,章子怡主演)和《我好得你》,可惜前者太胡鬧,後者則略為沈悶,不宜細談,話也到此為止吧。
影評人、書評人。著有《里爾克十論》、《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記憶前書》、《記憶後書》及《記憶之中》,合著有《左文右武中師父 :劉家良功夫電影研究》,主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二》、《沉默的回聲》、《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愛她想她寫她(評論集)》、《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五○年代香港詩選》、《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三集、《民國思潮那些年》四集,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當代詩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香港粵語頂硬上》及《香港粵語撐到底》等。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2024年參加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香港電台《開卷樂》主持、《聲韻詩刊》《方圓》編委。
2006年4月28日
2006年4月9日
指指點點第廿五屆香港電影金像獎
最佳電影 《黑社會》:估中了,實至名歸。
最佳導演 杜琪峯(《黑社會》) :估中了,實至名歸。
最佳男主角 梁家輝 (《黑社會》) :恨可恨,非常恨,不是長恨歌。
最佳女主角 周迅(《如果·愛》) :意料之內,前輩們都是看魯迅長大的,我們這一代是看周迅長大的。
最佳編劇 游乃海、葉天成(《黑社會》) :黑社會的劇本在哪?
最佳亞洲電影 《可可西里》(中國) :為甚麼不是侯孝賢的《最好的時光》呢?想起那天國際電影節的研討會,他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地講述電影與生活的種種,連眾人偶像賈樟柯都比下去了。從前以為朱天文是腦袋,侯孝賢是眼睛,今後要改觀了。期待研討會的摘要。
2006年4月2日
獅子山詩歌朗誦會2006
日期:2006年4月8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2:30-5:00
地點:香港浸會大學 善衡校園 大學會堂
朗誦者:鄭愁予、呂永佳、鄒文律、鄭政恆、岑崑南、謝錦華、鄧小樺、黃茂林、蔡炎培、梁璇筠、麥樹堅、劉芷韻、袁兆昌、梁偉洛、余光中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