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季風帶》第七期)
影評人、書評人。著有《里爾克十論》、《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記憶前書》、《記憶後書》及《記憶之中》,合著有《左文右武中師父 :劉家良功夫電影研究》,主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二》、《沉默的回聲》、《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愛她想她寫她(評論集)》、《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五○年代香港詩選》、《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三集、《民國思潮那些年》四集,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當代詩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香港粵語頂硬上》及《香港粵語撐到底》等。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2024年參加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香港電台《開卷樂》主持、《聲韻詩刊》《方圓》編委。
2018年3月30日
2018年3月23日
《平步青雲》:太虛幻境人鬼戀
珍藏需要修復,米高鮑華與柏斯保格(Michael Powell and Emeric Pressburger)的《平步青雲》(A Matter of Life and
Death,1946,又名《太虛幻境》、《人鬼戀》),就是一部不可不看的經典電影。
米高鮑華與柏斯保格是英國四、五十年代影壇的拍檔組合,他們組成創作團隊The Archers,當中的代表作品包括《平步青雲》、《思凡》(Black Narcissus)、《紅菱艷》(The Red Shoes)和《魔宮艷舞》(The Tales of Hoffmann)等,其中《紅菱艷》最為人熟悉。
米高鮑華與柏斯保格的電影著眼於旅程與跨越界限,例如《平步青雲》中,英國機師與美國女子的真摯戀情,可以跨越生死二界,《思凡》則是一班聖公會修女到印度去傳教,當地的地理及文化令她們很不適應,產生意想不到的可怕後果。
另一方面,米高鮑華與柏斯保格很善於捕捉人物心理和感情狀態,《平步青雲》的一見鐘情和快將離別、《思凡》的靈慾拉扯、《紅菱艷》的藝術與愛情兩難抉擇,都教人意識到感情上的頑強張力。
他們的作品文藝氣息濃厚(《平步青雲》更不時引經據典),攝影和美術兩方面都尤其優良,傑克卡迪夫(Jack Cardiff)的攝影和《魔宮艷舞》諸作的片廠美學都教人目不暇給。米高鮑華與柏斯保格戰後的作品幻想成份更濃,也更遠離英倫的現實主義傳統,根據「鐘擺效應」,六十年代的英國新浪潮跟他們就恰恰相對而立了。
《平步青雲》是米高鮑華與柏斯保格在戰後推出的第一部電影,第二次世界大戰已過了尾聲,而活下來的倖存者當然有所反思。片中由大衛尼雲(David Niven)飾演的英國皇家空軍Peter Carter,在執行任務時面臨大限,與素未謀面的美國女空軍June(Kim Hunter飾)作人生的最後道別,準備殉職死亡。
有趣的是,由於英國大霧彌漫,天庭使者忽視了Peter,Peter遇上大難,卻還留在人間,世事難料,Peter竟能可以與未見但鍾情的June,開展一段浪漫情緣,天庭有見及此,於是召開了一場曠古絕今的大審問。
《太虛幻境》中天庭的環境令人印象難忘,天庭以黑白呈現,同時具有表現主義風格的視覺美術設計,人間卻用繽紛的特麗彩色,對照鮮明。片中有情人的一滴眼淚,就是最佳的感情證明,教人不得不相信法外有情。
《平步青雲》中,世事如棋難料,真愛無坦途,米高鮑華與柏斯保格也活用莎士比亞的文學典故,片中一個劇團正好上演莎士比亞的喜劇《仲夏夜之夢》(A Midsummer Night's Dream),令人想到電影指涉了《仲夏夜之夢》中「一見鐘情」的主題,而《平步青雲》對人生與愛情的深透理解與執著,則教人想到莎士比亞的詩句:「為了你的愛我將和時光爭持:╱他摧折你,我要把你重新接枝。」(梁宗岱譯,十四行詩之十五)
2018年3月12日
《不得鳥小姐》:關係的復和
《不得鳥小姐》(Ladybird)已得到第75屆金球獎音樂及喜劇類最佳影片,以及最佳女主角獎,然後再獲金像獎五項提名,可是最終空手而回。
姬達嘉域(Greta Gerwig)自編自導的《不得鳥小姐》,令人想到2012年姬達嘉域自編自演的《凡事哈》(Frances Ha),畢竟兩部電影的主角都來自加州沙加緬度(Sacramento, California),同樣是追求個人理想與深厚友誼,而且兩部電影都以主角名稱為片名,Ladybird是主角給自己取的綽號,也代表年輕女孩的自我身份。至於《凡事哈》的結尾,姬達嘉域飾演的Frances Halladay搬到新居,有一個新開始,信箱的姓名一欄太細,只能顯示Frances Ha,好像自我面對現實的限制,但也帶來新的身份與可能。《不得鳥小姐》彷彿就是《凡事哈》的前傳,而《不得鳥小姐》比《凡事哈》更勝一籌。
《不得鳥小姐》刻劃高中女子姬絲汀(Saoirse Ronan飾),她是一個性格硬頸的女子,片初她和母親在車中聆聽著《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的錄音,多少暗示姬絲汀一家貧困。姬絲汀夢想到東岸過有文化的生活,她與母親談不攏,索性跳車,更突顯姬絲汀性格剛烈。
《不得鳥小姐》圍繞著姬絲汀一年裡的高中生活,刻劃相當細膩,相信也有一些姬達嘉域的個人經歷在內,這種經過藝術提煉,而且由生活出發的作品,通常都好看而且感人。姬絲汀在一間天主教學校就讀,但她性格反叛,電影刻劃了她的友誼、愛情、興趣、家庭等等,似乎所有事情都不會一帆風順,那怕起初本來還是好好的,之後就會變質,人與人之間疏離了。
姬絲汀與母親的關係不好,常常口角衝突,姬絲汀瞞過母親另謀出路,雙方感情跌至冰點,姬絲汀與父親友好,但父親因受失業和抑鬱症困擾。姬絲汀本來有一男友丹尼,可是當她發現丹尼在廁所內偷吻男生,姬絲汀就與他疏離了,轉而與另一男生佳爾交往,可是佳爾不是老實人,令姬絲汀卻步。姬絲汀本來有一好友朱莉,但慢慢又疏遠了,姬絲汀嘗試打入受人歡迎的珍娜的小圈子,卻是徒勞無功,理想、家庭、友情和愛情,都教姬絲汀焦頭爛額。
但是,《不得鳥小姐》的核心不在於衝突與疏離,而在於修補與復和,正如片中的修女沒有因為姬絲汀與珍娜心惡作劇,而責罰她們,反倒從信仰出發有講有笑,又正如片中的高中學生演出莎士比亞的傳奇劇《暴風雨》(The Tempest),主題之一正是復和,劇中丹尼飾演的普洛斯帕羅,在尾聲中朗誦:「現在我沒有精靈魔術,我的結局將是很悲苦,除非是諸位肯替我禱祝,上天慈悲原諒我的錯處。諸位有罪必願受人原諒,請諸位大量也把我釋放。」(梁實秋譯)
《不得鳥小姐》中的姬絲汀成年了,高中畢業,終於來到紐約升學,姬絲汀拋棄綽號,人在他方,因為飲酒過多,被送入醫院,她離開醫院後,一個人步入教堂,當天是禮拜日,姬絲汀離開教堂後,打電話給母親,這一舉措可以視之為懺悔反省,以及回到傳統的根源。姬絲汀與母親重修舊好,感謝母親養育之恩,從這一天開始,出發迎接人生的新階段。
2018年3月9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