佔領運動來到十一月,這一段時期看任何電影,總是帶著對佔領運動的關心,看電影,不忘思想,不忘現實,不忘香港。例如從《失蹤罪》(Gone Girl)我們想到緊密的關係中也有爾虞我詐,甚至置人於絕境。從《未來叛變》(The Giver)我們想到歷史與記憶、覺醒與反抗。而另一部可作反思的佳作,是《戰逆豪情》(Fury)。
《戰逆豪情》是二次大戰戰爭片,主要刻劃一條team五個軍人的故事,在戰爭的最後階段,這五個美軍深入德國前線,接受艱難的任務。驟眼看,沒有甚麼特別,但想深一層,影片有精神意義之外,也十分切合現在的香港。
《戰逆豪情》有五個人,重點在領袖Wardaddy(Brad Pitt飾)、聖人Bible(Shia LaBeouf飾)、新仔Norman(Logan Lerman飾)。Norman是normal的平凡人,來到煉獄一般的戰場,由不懂開槍到學懂開槍,在戰事暫且休止時談談戀愛,Norman在領袖指引下感受人間的不幸、愛欲與仇恨。領袖一句「理想是和平,歷史是暴力」(Ideals
are peaceful. History is violent.),這段話揭開了現實的真相,事事講和平的人,可能是涉事未深的理想主義者――你可以講和平,但對方一定用暴力。我當然不是鼓吹暴力,而是要說明,口講和平、做和事佬相對容易,但了解可見和無形的暴力,卻相當難,如何面對和行動,就更難了。
《戰逆豪情》跟一般戰爭片單純賣弄殘忍戰況不同,片中的戰場象徵了殘酷的人生,導演刻劃出人性的深度,也有宗教層次的高度。領袖Wardaddy在片初,讓一匹馬自由離去,就帶有人道主義的色彩。聖人Bible是下士,在片中他不斷念誦經文詩歌(例如在出戰前唱詩歌,為戰爭死者安息,跟Wardaddy背誦《以賽亞書》第六章的金句),為影片加入神聖感之外,一再表明人生中有信念和希望的火種,令生存不會毫無意義,在殘酷的現實中不會漂浮不定,而這些信念和希望是透過文字和音樂,不斷傳流開去。
影片的重點是最後的血戰,五個軍人大戰幾百黨衞軍(SS)。五條人來到十字路口,前有敵人,後無援手,領袖Wardaddy說了一句「坦克是我家」,立定志向與黨衞軍周旋,那怕人少,力量懸殊,都要堅守路口,不撤退,不投降,因為這是信念之戰、榮譽之戰、生存之戰。坦克取名怒火(fury),正是要說明面對種種殘酷和不公平,不作逃避,發火痛擊,而怒火是出於義憤。
《戰逆豪情》與今時今日香港的關係,不言而喻,相信香港人都可以找到一些啟發、安慰、鼓勵和警惕,而我在戲院裡,聽見了身旁飲泣的聲音。
影評人、書評人。著有《里爾克十論》、《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記憶前書》、《記憶後書》及《記憶之中》,合著有《左文右武中師父 :劉家良功夫電影研究》,主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二》、《沉默的回聲》、《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愛她想她寫她(評論集)》、《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五○年代香港詩選》、《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三集、《民國思潮那些年》四集,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當代詩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香港粵語頂硬上》及《香港粵語撐到底》等。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2024年參加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香港電台《開卷樂》主持、《聲韻詩刊》《方圓》編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