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書評人。著有《里爾克十論》、《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記憶前書》、《記憶後書》及《記憶之中》,合著有《左文右武中師父 :劉家良功夫電影研究》,主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二》、《沉默的回聲》、《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愛她想她寫她(評論集)》、《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五○年代香港詩選》、《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三集、《民國思潮那些年》四集,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當代詩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香港粵語頂硬上》及《香港粵語撐到底》等。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香港文學生活館理事、香港電台《開卷樂》主持、《聲韻詩刊》《方圓》編委。
2016年4月29日
2016年4月28日
《青春禁不住》:少女離家記
《青春禁不住》的原來片名Mustang是指野馬,自由顯而易見是電影的要旨。《青春禁不住》是法國的土耳其裔女導演丹妮絲.甘仕.瓦古凡(Deniz Gamze Erguven)的處女作,自編自導,先在康城影展獲得肯定,繼而代表法國(並不是土耳其)出戰金像獎和金球獎,進入五強,敗給《天堂無門》(Son of Saul),更與《金曲金后》(Marguerite)在法國凱撒獎同獲四獎,都是大贏家。
其實《青春禁不住》受法國人認同,一點不出奇,電影充滿著西方世俗社會的自由觀點,以五個少女的婚姻、感情和日常生活為主線,細緻刻劃出年輕女性面對保守的穆斯林規條,青春的肉體卻有野馬般的騷動和衝動。
《青春禁不住》所肯定的和批判的對象都十分鮮明,有穩固的二元對立色彩,例如城與鄉、枷鎖與解放、傳統與自主、父權與欲望、上一代與下一代、包辦婚姻與自由戀愛等等,電影中的五個少女無父無母,由外婆看管,和舅舅同住,當然外婆輩份高,代表了留傳下來的穆斯林傳統,而舅舅則是偽善的禽獸,由於有一個壞透了的舅舅,五個少女的反抗順理成章自自然然引起觀眾的同情。
五個少女的婚姻,由年紀較大的兩個開始,Sonay爭取與心儀的男朋友一起,結果成功如願以償,Selma不大成功,與沒有感情基礎的男子結合,看來並不幸福,由於沒有別的參照,包辦婚姻與自由戀愛的高下如此立見,其實參照也不是完全沒有,只是劇情所見,都只是每況愈下,排第三的妹妹Ece曾被侵犯,最終以自殺作最後反抗,最年輕的兩個妹妹Nur和Lale眼見前科,不再相信包辦婚姻的制度,以至制度背後的天命與人事,決心去除枷鎖,命運自主,離開保守的村莊和監獄般的家,大城市伊斯坦堡,是自由新世界的象徵,當然這只是象徵,因為電影並沒有對城市作更多的實質描寫刻劃。
《青春禁不住》中,五個少女的人物設計,令人想到珍奧斯汀(Jane Austen)的小說《傲慢與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可是兩者有雲泥之別。電影沒有刻劃出男女之間的感情關係,年輕男女之間除了禁不止的欲望(情欲與自由),其他相對不大重要。珍奧斯汀刻劃出人的情感,展示道德抉擇,開展了十九世紀以降英國文學的偉大的傳統,然而,《青春禁不住》關心的顯然是權力,至少比人內心或人際的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感性更為重要,女性形象上承襲了易卜生(Henrik Ibsen)自《玩偶之家》(A Doll's House)開展的女性解放主題,兩個妹妹Nur和Lale的出走,是必然的出路。
《青春禁不住》的簡潔二元對立,令我們很輕易就把握了創作人的世界觀,女導演瓦古凡從西方的現代觀點出發,與法國的世俗自由精神一拍即合,獲得肯定,實在教人毫不意外了。
2016年4月21日
《金曲金后》:現實與幻象
《金曲金后》(Marguerite)是一部相當獨特的法語電影,悲劇與喜劇混而為一,角色可笑又復可憐。這是法國導演沙維爾查洛利(Xavier Giannoli)的第六部長片,以美國傳奇人物Florence Foster
Jenkins為角色原型(英國名導Stephen Frears也拍攝了以她為題材的電影,由梅莉史翠普主演),她是富婆,五音不全,卻夢想成為歌劇女高音。
《金曲金后》是相當深刻的作品,從不同角度揭示現實與幻象的對立問題,首先,現實是電影主角Marguerite Dumont唱歌走音,但她自己不知道,其他人礙於她的身份地位,沒有挺身指出真相,換言之,社會與人性的本質不乏虛偽,所謂文明的面紗,正是由謊言所組成。
此外,電影帶出了不同角度,由於種種原因,Marguerite成為他們的工具,其中有Marguerite的非裔僕人Madelbos,他竭力維護幻象,又以拍攝照片為個人興趣,他主導了整個幻象的「敘述」,最終一切果然步入悲劇,如願以償,Madelbos是電影世界中的導演,以攝影眼(camera-eye)穿透幻象與現實兩層。
《金曲金后》中還有兩個年輕男子,一個是評論人Lucien,另一個是前衛藝術家與詩人Kyrill,評論人也幫忙製造幻象,但他的動機在片中一直不是十分明確,可能是因為感情和金錢。至於前衛藝術家與詩人,他以挑戰權威,打破桎梏為樂,借Marguerite Dumont的歌聲調侃了愛國主義,更在小酒館引發了一場騷亂,他也從Marguerite獲得財力支持,但他推動的前衛藝術也難免曲高和寡。除此之外,《金曲金后》還有Marguerite的唱歌老師,一個徘徊於藝術理想與現實生活的歌手。
現實世界由金錢主導,社群關係由幻象與謊言所掩蓋,至於個人的內心世界,導演刻劃出Marguerite在物質世界中的空虛,以至於不斷尋求丈夫的愛和關注,可是他們的夫妻關係正是充滿謊話和瞞騙,丈夫一直有外遇,Marguerite卻並不知情,後來露出馬腳也沒有深究,繼續活在幻象的世界裡,Marguerite似是一直沒有長大的幼稚小女孩,丈夫可以一再以壞車為擋箭牌(導演聰明地以同一地點為壞車之處,前後一致、風趣幽默而且別具反諷力),但當Marguerite有事,丈夫又離開幻象的世界,面對現實,因為幻象本身正是Marguerite的命根。
《金曲金后》以一個愚笨的女人為中心,卻涉及了感情問題、藝術問題,以至社會課題,事實上,電影也令人想到當今香港的處境,許多荒謬的事,包括從政者、高官、高層或其家人的失態,以至於一些街頭音樂或歌舞表演惡俗不堪,這些都反映出社會中的人性問題,誠實、美感、規矩和基本質素,接二連三受到衝擊,低處未算低,當謊言成為生活的一部份,大家就缺乏了自省和批評的能力,結果是,直到虛幻不實的假象被狠狠拆穿的時候,人終於要面對現實,可是到了那一刻,一切已是無可挽回了。
2016年4月6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