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書評人。著有《里爾克十論》、《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記憶前書》、《記憶後書》及《記憶之中》,合著有《左文右武中師父 :劉家良功夫電影研究》,主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二》、《沉默的回聲》、《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愛她想她寫她(評論集)》、《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五○年代香港詩選》、《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三集、《民國思潮那些年》四集,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當代詩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香港粵語頂硬上》及《香港粵語撐到底》等。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2024年參加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香港電台《開卷樂》主持、《聲韻詩刊》《方圓》編委。
2008年4月30日
2008年4月9日
中國詩歌的困境與思考——「詩歌朗誦.座談.對話」追記
2008年春季號的《今天》以「中國詩歌:困境與思考」為專題,共收詩歌理論評論文章十篇,訪談三篇。書剛剛出版,雜誌社及出版社就在香港三聯書店創Bookcafe主辦了一個名為「在金錢與權力的包圍中分享詩歌的榮耀與悲哀」的詩歌朗誦討論會。台上一字排開坐了十個人,主持人是葉輝,北島、翟永明、歐陽江河、唐曉渡、駱英和鄭單衣六位詩人順序朗誦,黃子平、李陀及汪暉負責評論。
六個詩人,六種詩風。印象最深刻的是北島的三首抒情詩,簡潔而明淨,洋溢著田園詩的格調。〈那最初的〉原刊於2001年夏季號的《今天》,印在場刊的應該是修訂版本,比較精煉、輕盈、純粹。另一首〈過冬〉,最後兩段是這樣的:「大海為生者悲亡/星星輪流照亮愛情——/誰是全景證人/引領號角的河流/果園的暴動/ / 聽見了嗎?我的愛人/讓我們手挽手老去/和詞語一起冬眠/重織的時光留下死結/或未完成的詩」這首詩多麼靜好,當自然景致、人的感情和詩的詞語一重一重地交織成牧歌,動人的力量就輕輕滲過來了。當北島讀到最後一首詩〈致敬——給艾基(Gennady Aygi)〉,我們都明白了,就是北島在評賞艾基的詩〈臨近森林〉時的一番話留下了回聲:「這首詩的題目臨近森林,顯然是指人與自然的對話,或者說是以自然作為參照物反觀自我,反觀人類的困境。信仰與愛是貫穿這首詩的主題。只要人類有了信仰與愛,就有了希望:明亮的田野——似閃向天空的光芒。」(《時間的玫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頁319)我們當然可以不認同北島和艾基的看法,但不得不尊重詩人的探索。因此,我們打破了許多隔閡,聽見了斧子與詩人的吟哦——
俄羅斯母親
是你筆下奔流的長夜
覆蓋墓地的大雪
那等待砍伐的森林
有斧子的憂鬱
這樣的聲音無疑是寶貴的,在金錢與權力的包圍中,詩人不計算物質價值,也不必奢談死人和死亡,而是重估早被遺忘的價值。這不是詩歌的榮耀,詩歌壓根兒不需要榮耀,悲哀倒是不少,空洞的批判、無聊的語言修辭遊戲、搔不著癢處的調侃,太多了,我甚至懷疑這些是詩歌愛好者離場的原因。
黃子平說自己是詩歌的叛徒,但他在盲人歌手周雲蓬言之有物的歌詞中找到詩。有人說:清算現代主義,但現在可能沒有人會關心吧,台灣早在三四十年前已「清算」過了,而對詩人來說,流派思潮恐怕不是他們所關切的,對創作也沒有甚麼助益。現代主義是包容廣泛的文化藝術潮流——我們不用仿造一個吹氣巨人,然後用刺針弄破它。
也許鄭單衣在〈獨自的對話〉中的自省聲音是重要的,詩人問「誰在意?詩和詩人來自何處?又有誰在意?」不錯,誰在意詩和詩人?這就是詩歌的悲哀,又或者是主持人葉輝所說的「華麗的蒼涼」,最好的時光不是今天了。問題不單單是時代的錯誤,也來自詩人和詩評家自己。在詩歌朗誦討論會中,詩人、詩評家和觀眾沒有多少對話,也可能大家沒有甚麼對話的基礎。周雲蓬在〈中國孩子〉中唱道:「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爸爸媽媽都是些怯懦的人/為證明他們的鐵石心腸/死到臨頭讓領導先走」——不錯,可以對話了,大家都了然於心,也就是說,在金錢與權力的包圍中,還要做一個不斷反省的人,反省的人有話就說。
六個詩人,六種詩風。印象最深刻的是北島的三首抒情詩,簡潔而明淨,洋溢著田園詩的格調。〈那最初的〉原刊於2001年夏季號的《今天》,印在場刊的應該是修訂版本,比較精煉、輕盈、純粹。另一首〈過冬〉,最後兩段是這樣的:「大海為生者悲亡/星星輪流照亮愛情——/誰是全景證人/引領號角的河流/果園的暴動/ / 聽見了嗎?我的愛人/讓我們手挽手老去/和詞語一起冬眠/重織的時光留下死結/或未完成的詩」這首詩多麼靜好,當自然景致、人的感情和詩的詞語一重一重地交織成牧歌,動人的力量就輕輕滲過來了。當北島讀到最後一首詩〈致敬——給艾基(Gennady Aygi)〉,我們都明白了,就是北島在評賞艾基的詩〈臨近森林〉時的一番話留下了回聲:「這首詩的題目臨近森林,顯然是指人與自然的對話,或者說是以自然作為參照物反觀自我,反觀人類的困境。信仰與愛是貫穿這首詩的主題。只要人類有了信仰與愛,就有了希望:明亮的田野——似閃向天空的光芒。」(《時間的玫瑰》,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5,頁319)我們當然可以不認同北島和艾基的看法,但不得不尊重詩人的探索。因此,我們打破了許多隔閡,聽見了斧子與詩人的吟哦——
俄羅斯母親
是你筆下奔流的長夜
覆蓋墓地的大雪
那等待砍伐的森林
有斧子的憂鬱
這樣的聲音無疑是寶貴的,在金錢與權力的包圍中,詩人不計算物質價值,也不必奢談死人和死亡,而是重估早被遺忘的價值。這不是詩歌的榮耀,詩歌壓根兒不需要榮耀,悲哀倒是不少,空洞的批判、無聊的語言修辭遊戲、搔不著癢處的調侃,太多了,我甚至懷疑這些是詩歌愛好者離場的原因。
黃子平說自己是詩歌的叛徒,但他在盲人歌手周雲蓬言之有物的歌詞中找到詩。有人說:清算現代主義,但現在可能沒有人會關心吧,台灣早在三四十年前已「清算」過了,而對詩人來說,流派思潮恐怕不是他們所關切的,對創作也沒有甚麼助益。現代主義是包容廣泛的文化藝術潮流——我們不用仿造一個吹氣巨人,然後用刺針弄破它。
也許鄭單衣在〈獨自的對話〉中的自省聲音是重要的,詩人問「誰在意?詩和詩人來自何處?又有誰在意?」不錯,誰在意詩和詩人?這就是詩歌的悲哀,又或者是主持人葉輝所說的「華麗的蒼涼」,最好的時光不是今天了。問題不單單是時代的錯誤,也來自詩人和詩評家自己。在詩歌朗誦討論會中,詩人、詩評家和觀眾沒有多少對話,也可能大家沒有甚麼對話的基礎。周雲蓬在〈中國孩子〉中唱道:「不要做中國人的孩子/爸爸媽媽都是些怯懦的人/為證明他們的鐵石心腸/死到臨頭讓領導先走」——不錯,可以對話了,大家都了然於心,也就是說,在金錢與權力的包圍中,還要做一個不斷反省的人,反省的人有話就說。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