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23日

敬悼西西:想到的不止是文字

(收於《從跳格子到坐飛氈——西西追思文集》)

2023年12月21日

羅智成——微宇宙教皇的光華

(收於《閱讀羅智成》)

2023年12月19日

2023我的十大電影

 (刊於《明報》2023.12.19)

2023年12月8日

文人畫再探: 陳青楓《畫與道》

 (刊於《明報月刊》2023年12月號)

2023年12月1日

十二月三講

 1. 《他人之顏》 映後談
時間:2023年12月23日(六) 1:30pm 
地址: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2. 《半生緣(修復版)》 映後談
時間:2023年12月30日(六) 2:00pm 
地址: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2023年11月23日

《拿破崙》:列尼史葛的上中下三策

 《拿破崙》Napoleon)是列尼史葛Ridley Scott的大製作,他以157分鐘順序講述拿破崙Napoleon BonaparteJoaquin Phoenix飾)的冒起、霸業和沒落,兩個半小說不足以帶出拿破崙的所有人生大事,電影只是提綱挈領,勾勒一代霸主的生命軌跡。

    《拿破崙》的好與不好都很明顯,最好看的是戰爭,由會戰帶動,這是上策。戰事包括了土倫圍城戰Siege of Toulon1793)、葡月政變(13 Vendémiaire1795)、金字塔戰役(Battle of the Pyramids1798)、奧斯特利茨之戰(Battle of Austerlitz,又稱三皇會戰,Battle of the Three Emperors1805)、博羅金諾戰役(Battle of Borodino1812)、滑鐵盧戰役(Battle of Waterloo1815)。這六場著名戰,成名之戰、鎮壓、遠征、大捷和大敗都有了。難得的是在特技年代,列尼史葛拍出了戰爭的臨場實在感,滑鐵盧戰役中,英普聯軍大敗拿破崙法軍的過程,別具說服力。

    土倫圍城戰中,拿破崙還有一股衝動,也突出拿破崙擅長炮擊戰術,到奧斯特利茨之戰,已是一臉冷靜,指揮若定,舉手投足,運籌帷幄,但到了遠征俄國,拿破崙已失卻了氣度,電影中俄軍將帥一概沒有露面,一招堅壁清野的焦土政策,就令所向披靡的拿破崙大敗。到滑鐵盧戰役,拿破崙表面冷靜,但難掩焦慮,不及英軍統帥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指揮若定。從幾場會戰,已見拿破崙的軍事才華、心理狀態以及個人限制。

    《拿破崙》花了不少篇幅,刻劃拿破崙與約瑟芬Josephine de BeauharnaisVanessa Kirby飾)的婚戀,這是中策。電影細緻刻劃二人多年的感情,由拿破崙對約瑟芬的迷戀和嫉妒,二人生子的責任,以至針鋒相對,都有許多篇幅的表達。影片中一些拿破崙與約瑟芬的交流,還是用書信閱讀的畫外音方式交代,直探二人的內心世界。到最後,二人的離異以至於生死相隔,拿破崙與約瑟芬多年的感情帶入悲劇收場。整個感情敘事,其實相當完整。電影《拿破崙》中,約瑟芬的戲份實在相當多,在男性中心的霸業故事中,保留了這麼多的夫妻感情生活,為電影故事留下女性角度,好處是私事與戰事之間取得平衡妥協,但是總覺得有些偏離重點,夫妻關係的篇幅長,但難免事倍功半。

    電影《拿破崙》的最大不足,就是對於拿破崙這個人的理解,這是下策。勒費弗爾(Georges Lefebvre)在《拿破崙》一書中問: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們很難給他勾畫一幅肖像,因為他的形象異乎尋常地在不斷演變。拿破崙的內心、居心、雄心、野心,以至重重演變,在迅雷不及掩耳的劇情中,交代得比較不充分,難得的一幕是遠征埃及,埃及人向拿破崙展示木乃伊,劇情諷刺了拿破崙身型矮小,此外,拿破崙向早就死去的法老屍首,近身貼耳,似乎是要呈現歷史相差多麼遙遠的兩個霸者,一個已死,一個在生,沒有霸業可以超越時間,以至恆久。這是一個很好的場景,但是電影沒有更多交代和再發掘,而且如此意味深長的場面,實在是屈指可算。

    拿破崙在世時,已知道藝術文化宣傳的重要,大衛Jacques-Louis David)是拿破崙的御用畫師,發展「帝國風格」Empire style),也為拿破崙畫了著名的油畫《拿破崙加冕》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現藏巴黎羅浮宮),列尼史葛在電影中拍了在巴黎聖母院登基加冕一幕,而大衛在一旁運筆細描。這重要的加冕一幕拍出來有點急促,未見鋪排和拿破崙的心理描繪。

     電影《拿破崙》展現了列尼史葛的上中下三策,戰役場面為上策,拍得最可觀,夫妻關係為中策,拍得也吸引,個人內在的層面最缺乏,是為下

2023年11月6日

香港散文的面貌

(刊於《香港文學》第467期)

2023年11月2日

2023年11月1日

十一月一講

貝列西詩歌之夜:朗誦,對談,表演
時間:2023年11月4日 (星期六) 7時半 
地點:香港中環大館賽馬會立方

2023年10月30日

里爾克《馬利亞生平》講義

(刊於《方圓》第十八期)

2023年10月19日

《盛夏餘燼》:火灼的天空

    基斯頓柏索(Christian Petzold)的「元素三部曲」來到第二部,而寶娜比爾(Paula Beer)也由《水漾的女人》(Undine)的水靈轉化成繆斯女神Muse)。
    我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了《盛夏餘燼》Afire, Roter Himmel當時譯為《火灼的天空》),最近再在電影中心觀看,電影依然神采飛揚。
    《盛夏餘燼》的中心是愛與死,這是無數文學及電影作品運用過的主題,但柏索的高明之處就是將愛與死,放在文學創作的經歷中,再賦予有血有肉的人物角色。
    電影一開始的伏線就是愛與死,汽車在令人感到茫然無措的森林拋錨,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埋下死亡的結局。里昂(Leon)與朋友菲力斯(Felix)到森林中的別墅小屋創作,里昂是年輕文學作者,菲力斯結集攝影作品集,但小屋似有一女子的蹤跡,她當然是主角日後所愛的對象。
    《盛夏餘燼》的核心意象是火,火是自然元素,火是生命的威脅,但火也是愛情、激情、生命力和創作力的象徵,浴火也可重生(柏索拍過《火鳳凰》Phoenix法國詩學理論家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的《火的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Fire)有許多分析。
    《盛夏餘燼》的男主角里昂在別墅小屋修改作品,等待編輯來討論文稿。里昂像男孩一樣,不懂如何他人溝通,得罪人多,稱呼人少,他一再昏睡,里昂的生命處於未醒的沉睡狀態,也處於孤立狀態,老是一個人打球,他手上是一本名為影子》(Shatten)的書,他只是一團混沌的影子。
    別墅的來客還有菲力斯、女子娜迪亞(Nadja)和沙灘救生員大衛(Devid),他們三人互相有生命的激情,溝通良好愉快,在黑暗中一起玩耍,他們有生命之火,唯獨里昂沒有。
    飯桌上,大衛的幽默故事是令人意外的小把戲,伏線帶來意想不到的結局,其實《盛夏餘燼》本身也是如此。
    編輯先生漢密特(Helmut)終於來別墅小屋,電影的節奏立即加快,一直不休至結尾。漢密特對里昂的小說興趣不大,反而對菲力斯和娜迪亞都有用心的交流,菲力斯的攝影作品集,只有兩個層次,一是從他人背後,拍看海的人的背影(觀察),二是拍他人正面(溝通),漢密特提出了拍海為第三層次(自然),可惜,自然有時是空虛的、平靜的,也可以殘酷的,最終,自然吞噬了菲力斯。
    漢密特來到小屋,我們才知道娜迪亞是文學學者,她研究德國浪漫主義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的《羅曼采羅》Romanzero),也在飯局中背誦了《羅曼采羅》中的〈阿斯拉人〉Der Asra兩次,這是馮至的譯詩:

美麗的蘇丹的女兒
天天晚間走上走下
在噴水池的旁邊,
那裡濺著雪白的水花。
 
年輕的奴隸天天在晚間
站在噴水池旁發呆,
那裡濺著雪白的水花;
他的面色一天比一天蒼白。
 
一天晚上公主走向他,
匆匆地說了一句:
「我要知道你的姓名,
你的故鄉,你的家族!」
 
奴隸說:「我叫穆罕默德,
也門是我的故鄉,
我的家族是那些阿斯拉
他們若是愛,就要死亡。」

    〈阿斯拉人〉是關於愛與死,《盛夏餘燼》的中心正是愛與死,《盛夏餘燼》結局帶出大衛和菲力斯的死,他們像龐貝戀人般至死相偎。電影中,漢密特讀出里昂的新書稿,愛與死、生命的痛苦與經歷,生離死別,一一轉化成創作之火,里昂抽著煙,靜靜聆聽,他的生命有火點燃,對照在別墅小屋修改作品的日子,室外風大無法點煙。
    里昂的書稿配上菲力斯生前的攝影,其中有娜迪亞看海的背影,還有海的照片,但沒有娜迪亞的正面,生者與死者無法正面溝通,但生者與生者之間可以,只要里昂與娜迪亞的生命力點燃起來。結尾中,反而娜迪亞處於孤立狀態,一個人玩輪椅,里昂的愛情與創作之火,可以燃起娜迪亞嗎?
    《盛夏餘燼》透過人生必經的愛與死,直指創作的本質,如此徹底,深深蘊藏藝術的真義和魅力。

2023年10月11日

王文興:記一次訪談

(刊於《明報》2023.10.10)

2023年10月1日

十月一講

《雷雨》映後談

日期:10月23日(一)
時間:2:30 pm
地址: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2023年9月15日

香港紅學

香港紅學

(此文章為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評寫作計劃」資助項目。)

2023年8月31日

《藍色巨星》:櫻花般在剎那間墜落

    立川讓監督的《藍色巨星》,是非常熱血的日本動畫電影,日本出品了不少勵志的電影,建基於一種興趣,而興趣又升華為個人的理想和志業,而團隊精神及知音,當然是不可或缺,作品例如《足球小將》、《男兒當入樽》、《伙頭智多星》等等,同屬此類。《藍色巨星》也不例外,動畫電影改編自石塚真一創作的漫畫,重心是爵士音樂,以及三個要角:色士風手宮本大、鋼琴手澤邊雪祈、鼓手玉田俊二。他們的性格如此鮮明而且突出。
    宮本大讀完高中沒有升讀大學,從家鄉仙台,隻身到東京追尋爵士音樂夢想,他有才華,也下過許多苦功,夢想成為世界第一的樂手。宮本大東京認識了鋼琴手澤邊雪祈,澤邊四歲開始學琴,也是才華橫溢,他具有音樂訓練的根基,還能夠作曲。鼓手玉田俊二有天分,但也下了苦功,短時間內成為可以表演的爵士鼓手。天分是基礎,但電影強調的當然是勤奮刻苦的傳統美德。
    《藍色巨星》實在有日本的文化色彩,人生是美學化的存在,換言之,人是為了最美最光輝的一刻而存在,但求死在技藝中,死在舞台上。宮本大是電影的主角(等於solo player),也是劇情發展的主要驅動力,至於澤邊雪祈是第一配角(等於伴奏者),但他的重要性可謂旗鼓相當,甚至劇情發展下來,越來越突出,澤邊雪祈的好勝心和理想令他不顧一切,他需要學習的是態度上的誠與敬,他的人生是最美的,所以他像櫻花般在剎那間墜落,但澤邊雪祈有無比頑強的生命力。玉田俊二是第二配角(最少solo的節奏保持者),相對上不太起眼,但他也是三人團隊的支柱,保持了熱血、自強、勤力的基本節奏或信息。
    《藍色巨星》的音樂由日本爵士樂作曲家、鋼琴家上原廣美負責,在動畫電影中自然有不少創作發揮的空間,她主理電影中幾乎所有的音樂,除了片初不久宮本大聆聽John ColtraneImpressions,還有老闆娘播放的Sonny Stitt黑膠Low FlameSonny Stitt不如Sonny Rollins有名氣,但也不應以名聲定高低)。《藍色巨星》在音樂知識方面沒有過多的著墨,志在親近一般大眾,而且簡明直接,也充滿了可能過於誇張濃烈的情感。說到底,爵士樂是熱情緊湊的音樂,以自由即興為表達的重心,當然,爵士樂也面對沒落和日趨小眾的危機,《藍色巨星》是不錯的爵士樂入門故事,吸引人們投入這個自由地隨興之所至的廣闊音樂世界。
    以下有一點劇透。從《藍色巨星》,我想到兩個音樂方面的故事,一個是古典音樂的,另一個是爵士樂的。片末澤邊雪祈受到致命的打擊,首先令我想起法國作曲家拉威爾(Maurice Ravel)的Piano Concerto for the Left Hand,這首左手鋼琴協奏曲是為保羅維根斯坦(Paul Wittgenstein,哲學家Ludwig Wittgenstein的兄長)而作,保羅維根斯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失去了右手。拉威爾的後期作品,顯然受爵士樂影響。
    另一個音樂故事是美國爵士結他手Pat Martino,他早在六十年代成名,技巧高超,1980年,Pat Martino由於腦部的疾病,需要進行手術切除部分大腦,手術後Pat Martino失憶,當然也不能演奏,於是,他由頭開始重新學習如何彈結他,最終他重拾結他技巧,1987年推出專輯The Return,實力與失憶前幾乎旗鼓相當。Pat Martino的神奇故事,對於跌至人生低谷的音樂人,帶來一點難得的光明。

2023年8月2日

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敬悼米蘭昆德拉

 (刊於《明報月刊》2023年8月號)

2023年8月1日

八月三講

1.一個文藝群體的想像——從《聲韻詩刊》談起

日期:8月1日(二)
時間:14:30 – 16:00
講者:宋子江、鄭政恆
https://hsuhk.zoom.us/j/99312503355


2023年7月31日

奧本海默與基辛格

(刊於《明報》2023.7.31)

2023年7月25日

畫貓者韋恩

(刊於《人‧情‧味》)

2023年7月22日

《奧本海默》:美國的普羅米修斯

《奧本海默》(Oppenheimer)是不一般的電影,原因有許多,其中包括了基斯杜化路蘭(Christopher Nolan)放棄了戰鬥和戰爭場面,投入拍攝文戲為主的人物傳記片(biopic)。另一方面,《奧本海默》又是很獨特的人物傳記片,畢竟,正路的人物傳記片令人投入同情才華洋溢、特立獨行、百折不撓的主角生涯(主角也往往是名人,生活多姿多彩)。可是《奧本海默》十分冷靜,偶而才流露感情,更多的是不同時代背景下,個人的成敗和揮之不去的困惑。
    《奧本海默》長達三小時,參考了伯德(Kai Bird)和舍溫(Martin J. Sherwin)的奧本海默傳記《美國的普羅米修斯》(American Prometheus: The Triumph and Tragedy of J. Robert Oppenheimer)一書。普羅米修斯的命運,就是奧本海默的原型。普羅米修斯盜火給人類,宙斯知道了這件事,就把普羅米修斯釘在高加索山上許多年。每天有一隻鷹吃他的肝,肝在夜裡又長出來。故事中包括了同情和責罰,循環不休的打擊,也有火以至知識的傳承。
     法國詩學理論家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著有《火的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Fire)一書,書中從火引申出自我奉獻、憎恨與復仇心,兩種截然相反的價值:善與惡。它把天堂照亮,它在地獄中燃燒。它既溫柔又會折磨人,它能烹調又能造成毀滅性的災難,它給乖乖地坐在爐邊的孩子帶來歡樂,它又懲罰玩弄火苗的不規矩的人。」普洛米修斯情結,代表了巧妙的不服從,以及知識性的意志。
    奧本海默是現代的盜天火的人,天火就是原子彈,他憑物理科學知識,參與到原子彈的創造。電影中的奧本海默一直對現實政治有深切的關懷,從早年投入的左翼政治和示威,到戰爭時期與德國的最強武器競賽,再到戰後的限制核戰和氫彈,奧本海默從頭到尾都不是書齋式的學究,而是投入公共社會的理論物理學家。
    這是電影的主線,但電影不是單一的盜天火故事,還有山上的懲罰。相對於奧本海默,他的對手是Lewis Strauss(彩色與黑白,代表了永恆的光明與黑暗之戰),莎劇式的撒旦式邪惡人物:善妒、猜疑、野心勃勃、不擇手段、工於心計,電影《奧本海默》的藝術力量,不單是塑造出奧本海默,而是必需要有一個奸雄Lewis Strauss
    奧本海默的形象除了是盜天火的普洛米修斯,他還是死神,世界的毀滅者(奧本海默的話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 取材自《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而在曼克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中,奧本海默成為了「總導演」,建村搭景?、聯繫不同專家及部門、趕死線,最終是一場價值不菲的好戲,可怕的美誕生了。奧本海默也是基斯杜化路蘭作為電影導演的自我投射。
    《奧本海默》帶有強烈的精英主義色彩,奧本海默是頂尖的科學家、關心社會的知識份子。但是精英的宿命,就是被人唾棄(就如蝙蝠俠),與世界格格不入(路蘭經常展現奧本海默與背景畫面的割裂)。奧本海默的不幸是多重的,深愛的人自殺身亡,創造原子彈,必然帶來毀滅,到奧本海默成功之後,杜魯門總統,以及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Lewis Strauss,都不欣賞他。冷戰時期,奧本海默在國家安全的理由下,受到質疑,名聲和地位都不如以往。換言之,愛帶來死,創造帶來摧毀,成功帶來失敗,邪惡帶來不幸,國家擊倒個人。
    《奧本海默》中,曼克頓計劃選擇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就是奧本海默在學術追求與家人關係的平衡點。可是這個世界不單有匯聚,也有擴散,任何一件事、某一個行動、看法、理論、發現,擴散出餘波,沒有人知道將來的後果如何,而我們必需知道,人類已有能力毀滅這個世界,將所有人帶往無可挽回的死亡。

2023年7月3日

里爾克《圖像書》講義

(刊於《聲韻詩刊》第72期)

2023年7月2日

金庸談《理查三世》

(刊於《香港文學》第463期)

2023年7月1日

七月一講

書展劉以鬯的書和人 ─ 逝世五週年紀念

日期:7月19日(三)
時間:11:30 – 13:00
地址:會議室 S423-424 
講者:梅子、鄭政恆

2023年6月1日

六月三講

1.影評人之選—柏林:城市交響曲》映後談

日期:6月10日(六)
時間:7:00 pm
地址: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2.影評人之選—快樂的謊言》映後談

日期:6月18日(日)
時間:6:00 pm
地址: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3. 現實關懷與香港小說

日期:6月25日(日)
時間:5:30 – 7:00
地址: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活動廳 the HUB

劉以鬯的同道心影

(刊於《香港文學》第462期)

2023年5月26日

2023年5月15日

鄺健行:摘藝西東 希臘中國

(刊於《明報》2023.5.13) 

2023年5月2日

五月一講

香港話劇與粵語書寫 

時間:2023年5月13日(星期六)下午2時至3時30分 
地點: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活動廳 the HUB

2023年5月1日

朱銘和也斯

(刊於《明報》2023.5.1)

2023年4月20日

2023年4月19日

2023年4月1日

四月二講

1. 張飛遇上寧采臣?——張國榮電影形象再探

張國榮唱而優則演,曾演活無數經典角色如十二少、旭仔、程蝶衣、歐陽峰、何寶榮,形象深入民心,家傳戶曉。本講將以張國榮於《英雄本色》與《倩女幽魂》的角色為切入點,追溯張國榮的電影形象的來龍去脈和轉化,並重溫八十年代的香港電影的黃金時期。 

時間:2023年4月23日(星期日) 下午3時至5時 
地點:香港文化博物館一樓劇院

2.詩的世界與外面的世界

時間:2023年4月29日(星期六)下午2時至3時30分 
地點: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活動廳 the HUB

2023年3月1日

三月二講

1.金庸的電影世界 —《絕代佳人》(1953)映後談(現場和網上同步進行)

2.黃飛鴻電影的民俗記憶 

講座包括:播放《陸阿采與黃飛鴻》及映後談
時間:3月18日(六)14:30pm
地點:香港歷史博物館地下演講廳

2023年2月28日

從童書刪改事件看取消文化

(刊於《明報》2023.2.28)

2023年2月1日

二月二講

1.布紐爾《拿撒連》映後談
時間:2月19日(日)14:30pm
地點:M+戲院

2023年1月21日

里爾克《祈禱書》講義

(刊於《聲韻詩刊》第6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