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書評人。著有《里爾克十論》、《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記憶前書》、《記憶後書》及《記憶之中》,合著有《左文右武中師父 :劉家良功夫電影研究》,主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二》、《沉默的回聲》、《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愛她想她寫她(評論集)》、《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五○年代香港詩選》、《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三集、《民國思潮那些年》四集,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當代詩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香港粵語頂硬上》及《香港粵語撐到底》等。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2024年參加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香港電台《開卷樂》主持、《聲韻詩刊》《方圓》編委。
2017年7月31日
2017年7月28日
《鄧寇克大行動》:韜光養晦
歷史上的鄧寇克大撤退(Dunkirk evacuation)是1940年英軍的策略式撤退,轉攻為守,保留實力,據統計到1940年6月4日的十天之內,近三十四萬人越過海峽到達英國。
《鄧寇克大行動》至少可以從美學層面和政治層面作討論。簡單而言,《鄧寇克大行動》以三條情節線平行發展,一是防波堤一周的故事,二是海上一天的故事,三是空中一小時的故事,三個故事各自獨立發展,但又相互交涉,憂戚與共。
防波堤一周的故事聚焦三個軍人(兩個英軍Tommy、Alex和一個法軍Gibson),最反映人性的兩面(想起《黑夜之神》的Two-Face),人生存需要本能,但在群體中就牽涉信任與背叛、襄助與離棄、敵我的區分,法軍Gibson就是求生者、救助者,也是犧牲者。海上一天的故事是對平民的肯定,三人出海救英軍,一人成為報紙上嘉許的英雄,雖然所謂英雄未必就是真英雄(再想起Two-Face),但平民需要的也許就是英雄。至於空中一小時的故事,以戰鬥場面為主,十分可觀,沒有太多說話,但最富於自我犧牲精神(一如Batman),三人出海殲滅敵機,以其中一個皇家空軍Farrier為主角(Tom Hardy飾,跟《夜神起義》的Bane一樣面孔老是罩著),Farrier在短時間救人無數,卻最終身不由己,一時間只能夠成為無名英雄。
路蘭說他受到默片和以簡約見稱的法國導演羅拔布烈遜(Robert Bresson)影響,防波堤的群眾場面或有愛森斯坦名作《波坦金戰艦》(Battleship Potemkin)等默片的痕跡,平行敘事以解救作結可對照《黨同伐異》(又譯《不可思議》,Intolerance),當然《鄧寇克大行動》不是真的十分簡約,而是繁富與簡約、進退、遠近、生死、不同時空之間相互對照,產生美感與展示張力,充其量,《鄧寇克大行動》是後簡約主義(Postminimalism)的戰爭電影。
《鄧寇克大行動》對當下有何社會意義呢?片中的精英人物如高級將領Bolton,只是見證者,時而施展親民作風(如接走在防波堤睡著了的小兵,之前一切恍如一夢,夢中有夢,又彷彿是奇蹟,A miracle of
deliverance),真正的精英人物如邱吉爾,不會露面,只有信息,而且是由好士兵從報紙上讀出字句。大撤退成功,正是精英只能鼓動和等待,還待平民自發團結,聽從號召參與營救,聚沙成塔,眾志成城,鄧寇克大撤退這一段歷史是最好的見證。
軍事與政治局勢起伏不定,需要精英的遠見,也需要平民的參與,一切還關乎時機和實力,要成功恐怕缺一不可。在風高浪急之時,無法硬踫,人們只能夠韜光養晦,潛龍勿用,心存指望,等待水漲自然船高,風吹向另一邊的時刻。
2017年7月27日
2017年7月21日
2017年7月20日
2017年7月18日
2017年7月10日
2017年7月7日
《嫲煩家族2》:無緣社會
山田洋次的家庭喜劇《嫲煩家族》的特色至少有三,第一是久石讓的音樂,第二是向小津安二郎致敬或取經,第一集片初在酒館一場,就令人想起《秋刀魚之味》,至片末甚至引用插播小津名作《東京物語》,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兩代人間的溝通,下一代(尚算外人)教上一代人開口,以離婚和母親離家的意願開始,大團圓收場,毫無疑問,電影不乏中庸調和的處世用心,看到山田洋次的家庭倫理信念。
第一集《嫲煩家族》風評不錯,來到第二集,《嫲煩家族2》是關於生死愛欲和家庭倫理,這些都是情理之內,意料之中。人物的性格特徵和關係架構,都承襲自第一集,夫妻和長幼之間,溝通方法都有一套既定的模式。
《嫲煩家族2》的前半段刻劃橋爪功飾演的大老爺平田周造,人老心不老,隨意駕駛,意外頻生,令家人不勝其煩,不知如何好言相勸。對於批評指責,平田周造我行我素,置諸不理,卻跟小酒館主人廝混,過從甚密,老頭子得遇紅顏知己,立即枯木逢春。前半段確實笑料百出,但未見山田洋次的真章。
重點是後半段,平田周造遇到多年不見的舊同學,如今卻是失意寂寞人,從他們的對話,我們想像昔日他們的美好歲月,再對照泡沫經濟爆破以後,今時今日的下流社會或M型社會中,人人平庸過日子,沒有光輝或安樂的前景。山田洋次甚至走得更遠,從舊同學的末路,探視獨居老人的悲哀晚年。
《嫲煩家族2》的核心意義,就是刻劃出共同體瓦解之後,高齡社會與無緣社會的面貌。所謂無緣,是指社緣、血緣、地緣都沒有,「無社緣」即沒有工作、會社、組織和朋友的人際關係,「無血緣」即沒有家庭親戚關係,「無地緣」即與故鄉沒有關係。至於結局,就是高齡者面對孤獨和貧困,最終孤獨死。(可參考NHK特別採訪小組的《無緣社會》一書,已有中譯本)
《嫲煩家族2》出入於人生的晚景,結尾的安排悲喜交集,從舊同學的殯儀,笑看生死,最見山田洋次的功力。《嫲煩家族2》不單令人想到第一集,也想起《深夜食堂》系列,不知《嫲煩家族》會不會有第三集呢?
(刊於《時代論壇》第1558期2017.7.7)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