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書評人。著有《里爾克十論》、《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記憶前書》、《記憶後書》及《記憶之中》,合著有《左文右武中師父 :劉家良功夫電影研究》,主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二》、《沉默的回聲》、《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愛她想她寫她(評論集)》、《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五○年代香港詩選》、《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三集、《民國思潮那些年》四集,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當代詩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香港粵語頂硬上》及《香港粵語撐到底》等。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2024年參加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香港電台《開卷樂》主持、《聲韻詩刊》《方圓》編委。
2024年1月28日
2024年1月26日
〈香港本土詩的傳統〉附言
我始終認為香港本土詩的傳統,是在七十年代成形和成長。
首先要理解什麼是傳統,否則莫衷一是。
傳統不是有獎問答遊戲,不是鬥快講出答案,重點也不是某年某月某日,而是一個年代甚至更長時間,詩歌或文學風格面貌的建立。
舉例而言,如果說五十年代中葉開始,馬朗建立了香港現代主義傳統,他是以編輯(《文藝新潮》)、創作(發表在《文藝新潮》的詩和小說)、評論(〈發刊詞: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到我們的旗下來〉)、翻譯、獎項多項工作,有力地帶動同儕和後輩,共同建立傳統,影響力下及六十年代甚至以後。
在五十年代中葉之前,例如三十年代就有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和相關評論,時間早得多了,足足有二十年,但三十年代的詩人和作家未至於建構起香港現代主義傳統。當然,遭逢亂世,當時的客觀大環境實在不利作家和詩人生存。
傳,是指傳承,有帶動的意思,一方面帶動同道中人,另一方面也帶動後起之秀。馬朗帶動的同道中人有楊際光、李維陵等等,後起之秀有崑南、蔡炎培、王無邪和盧因等等。
《文藝新潮》發表了許多翻譯,包括艾略特(T. S. Eliot,又譯艾略脫)和威廉斯。馬朗翻譯了威廉‧卡洛士‧威廉斯〈紅輪手推車〉、〈快樂的牆紙上〉、〈貧窮〉三首詩,在《文藝新潮》第七期(1956年11月25日)刊出,又以介紹文字旁及威廉斯與艾略特之爭,馬朗在香港率先指出威廉斯新鮮明朗的新路線:
「他不停努力建造美國現代詩的新路線,極力提倡美國風格,不但反對承襲英詩傳統,甚至反對艾略脫等順從歐洲的潮流,而採用大量俚語,簡明幾致近乎原始的詞彙,絕對主張自由,被人目為『不文明』和『粗野』。事實上他的詩非常革命化,也非常新鮮明朗,雖然違反純詩的規則,以及太熱衷於側重美國地方色彩,但是他的格調顯著並有風骨,勝過技巧的賣弄,所以即使寫得太多,寫得太快,不夠精嚴,卻是每一首都幾乎成為現代文學的『迷歌』。」
後起之秀崑南(另有筆名葉冬)在《好望角》第五號(1963年5月)「William Carlos Williams紀念專輯」中,發表〈談威廉斯的詩風〉一文,繼續討論威廉斯。但對於香港本土詩更有影響的,不是威廉斯本人,而是威廉斯的風格和他帶動的美國詩壇後起之秀,就是也斯在《美國地下文學選》翻譯的Beat Generation詩人和Bob Dylan歌詞。
傳統的建立不是依賴一篇詩話文章,而是一班人群策群力,後來者傳承,繼往開來。
對一些人來說,傳統也不是好東西,所以大家不用爭。統是指正統,有排拒異議一面,強大的傳統也為後來者帶來壓力或焦慮,所以傳統建立之後,就有人反傳統。對於艾略特的影響和現代主義的技法,西西、古蒼梧在六十年代提出觀察甚至評論,都是先驅的聲音,難能可貴。道路修直了,還要有人行,以編輯、以創作、以評論、以翻譯,一起走下去。
關於七十年代的香港本土詩和生活化寫作,也斯、葉輝、羅貴祥、王良和、鍾國強、王家琪都寫過一些重頭文章,我不重複贅言。另外,拙文〈香港本土詩的傳統〉,是鍾國強詩評集《默讀餘溫》的導讀,最好不要與書過分切割,尤其密切的是〈本土詩的一種面向——以阿藍、關夢南、馬若詩為例〉一文。
見樹不見林,只著重一個人和時間年月日,可能不見大環境、大面貌,但如要看林,也難免看不到樹的細節,反正有人看樹,我就看林好了,順便也看看樹。樹林清靜,可以慢慢看、默默看。
首先要理解什麼是傳統,否則莫衷一是。
傳統不是有獎問答遊戲,不是鬥快講出答案,重點也不是某年某月某日,而是一個年代甚至更長時間,詩歌或文學風格面貌的建立。
舉例而言,如果說五十年代中葉開始,馬朗建立了香港現代主義傳統,他是以編輯(《文藝新潮》)、創作(發表在《文藝新潮》的詩和小說)、評論(〈發刊詞: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到我們的旗下來〉)、翻譯、獎項多項工作,有力地帶動同儕和後輩,共同建立傳統,影響力下及六十年代甚至以後。
在五十年代中葉之前,例如三十年代就有現代主義風格的作品和相關評論,時間早得多了,足足有二十年,但三十年代的詩人和作家未至於建構起香港現代主義傳統。當然,遭逢亂世,當時的客觀大環境實在不利作家和詩人生存。
傳,是指傳承,有帶動的意思,一方面帶動同道中人,另一方面也帶動後起之秀。馬朗帶動的同道中人有楊際光、李維陵等等,後起之秀有崑南、蔡炎培、王無邪和盧因等等。
《文藝新潮》發表了許多翻譯,包括艾略特(T. S. Eliot,又譯艾略脫)和威廉斯。馬朗翻譯了威廉‧卡洛士‧威廉斯〈紅輪手推車〉、〈快樂的牆紙上〉、〈貧窮〉三首詩,在《文藝新潮》第七期(1956年11月25日)刊出,又以介紹文字旁及威廉斯與艾略特之爭,馬朗在香港率先指出威廉斯新鮮明朗的新路線:
「他不停努力建造美國現代詩的新路線,極力提倡美國風格,不但反對承襲英詩傳統,甚至反對艾略脫等順從歐洲的潮流,而採用大量俚語,簡明幾致近乎原始的詞彙,絕對主張自由,被人目為『不文明』和『粗野』。事實上他的詩非常革命化,也非常新鮮明朗,雖然違反純詩的規則,以及太熱衷於側重美國地方色彩,但是他的格調顯著並有風骨,勝過技巧的賣弄,所以即使寫得太多,寫得太快,不夠精嚴,卻是每一首都幾乎成為現代文學的『迷歌』。」
後起之秀崑南(另有筆名葉冬)在《好望角》第五號(1963年5月)「William Carlos Williams紀念專輯」中,發表〈談威廉斯的詩風〉一文,繼續討論威廉斯。但對於香港本土詩更有影響的,不是威廉斯本人,而是威廉斯的風格和他帶動的美國詩壇後起之秀,就是也斯在《美國地下文學選》翻譯的Beat Generation詩人和Bob Dylan歌詞。
傳統的建立不是依賴一篇詩話文章,而是一班人群策群力,後來者傳承,繼往開來。
對一些人來說,傳統也不是好東西,所以大家不用爭。統是指正統,有排拒異議一面,強大的傳統也為後來者帶來壓力或焦慮,所以傳統建立之後,就有人反傳統。對於艾略特的影響和現代主義的技法,西西、古蒼梧在六十年代提出觀察甚至評論,都是先驅的聲音,難能可貴。道路修直了,還要有人行,以編輯、以創作、以評論、以翻譯,一起走下去。
關於七十年代的香港本土詩和生活化寫作,也斯、葉輝、羅貴祥、王良和、鍾國強、王家琪都寫過一些重頭文章,我不重複贅言。另外,拙文〈香港本土詩的傳統〉,是鍾國強詩評集《默讀餘溫》的導讀,最好不要與書過分切割,尤其密切的是〈本土詩的一種面向——以阿藍、關夢南、馬若詩為例〉一文。
見樹不見林,只著重一個人和時間年月日,可能不見大環境、大面貌,但如要看林,也難免看不到樹的細節,反正有人看樹,我就看林好了,順便也看看樹。樹林清靜,可以慢慢看、默默看。
2024年1月16日
2024年1月5日
2024年1月2日
2023我的十大電影10 Best New Movies of 2023
《巴比倫》(Babylon,Damien Chazelle)
《敲敲門》(Knock at the Cabin,M. Night Shyamalan)
《Tár》(Todd Field)
《國王的伸冤》(The Lost King,Stephen Frears)
《怪物》(Monster,Hirokazu Kore-eda是枝裕和)
《奧本海默》(Oppenheimer,Christopher Nolan)
《幸福晝鳴曲》(One Fine Morning,Mia Hansen-Løve)
《盛夏餘燼》(Afire,Christian Petzold)
《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Martin Scorsese)
《五月的你,十二月的她》(May December,Todd Haynes)
《敲敲門》(Knock at the Cabin,M. Night Shyamalan)
《Tár》(Todd Field)
《國王的伸冤》(The Lost King,Stephen Frears)
《怪物》(Monster,Hirokazu Kore-eda是枝裕和)
《奧本海默》(Oppenheimer,Christopher Nolan)
《幸福晝鳴曲》(One Fine Morning,Mia Hansen-Løve)
《盛夏餘燼》(Afire,Christian Petzold)
《花月殺手》(Killers of the Flower Moon,Martin Scorsese)
《五月的你,十二月的她》(May December,Todd Haynes)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