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書評人。著有《里爾克十論》、《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記憶前書》、《記憶後書》及《記憶之中》,合著有《左文右武中師父 :劉家良功夫電影研究》,主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二》、《沉默的回聲》、《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愛她想她寫她(評論集)》、《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五○年代香港詩選》、《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三集、《民國思潮那些年》四集,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當代詩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香港粵語頂硬上》及《香港粵語撐到底》等。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2024年參加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香港電台《開卷樂》主持、《聲韻詩刊》《方圓》編委。
2018年10月31日
2018年10月22日
2018年10月18日
2018年10月12日
《登月第一人》:超越與界限
傳記片(biopic)《登月第一人》(First Man)是導演戴米恩查素(Damien Chazelle)與賴恩高斯寧(Ryan Gosling),繼《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後再度合作,這次戴米恩查素放下了他拿手的音樂人題材,轉而拍太空人,顧名思義,也就是重現登月先鋒尼爾岩士唐(Neil Armstrong)的非凡任務。
戴米恩查素確是尋找新變化,全片大量手提跟拍,建構出真實感,同時晃動的鏡頭,又將觀眾抽離,減少了投入感。這種矛盾對立,在形式和內容兩方面都各有發揮。
就內容而言,電影的劇情來回於尼爾岩士唐的工作與生活,而《登月第一人》的重點是超越(get beyond)與界限(boundary)。影片理所當然刻劃出登月任務歷盡艱辛,代表了人類超越地表與大氣層,走入太空,甚至登陸月球的欲望,對於美國而言,一切有冷戰時代的太空競賽推波助瀾,但對於個人而言,尼爾岩士唐的想法(至少相對於殉職同事Ed White而言),並不熱切,他的內心世界並不全面揭示。
於是電影帶出另一重點。界限存在於地球與月球之間,也存在於生與死之間,以至於人與人之間。《登月第一人》花大量篇幅敘說死亡,包括了岩士唐女兒的死亡,同事的空難,以及阿波羅一號的火災。太空的界限可以超越,但生與死的界限卻無法超越。
岩士唐選擇沉默,接受死亡的打擊,面對雙重的界限,他成功超越了人類的限制,踏足月球,留下名言「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可是卻無法挽回早逝的女兒,只可以將遺物留在荒原一般、空無一人的月球,上了太空也當然找不到已去的生靈。
《登月第一人》最後刻劃出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岩士唐回來後需要隔離一個月,期間岩士唐的妻子Janet來找他,二人隔著玻璃,觸不到對方。影片中他們關係比較疏離,偶有不和,女兒之死對他們有心理打擊。就在界限的兩邊,岩士唐表達了愛,而只有愛可以超越重重的界限。
(刊於《香港經濟日報》2018.10.12)
2018年10月4日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