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明報》2014.9.28)
影評人、書評人。著有《里爾克十論》、《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記憶前書》、《記憶後書》及《記憶之中》,合著有《左文右武中師父 :劉家良功夫電影研究》,主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二》、《沉默的回聲》、《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愛她想她寫她(評論集)》、《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五○年代香港詩選》、《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三集、《民國思潮那些年》四集,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當代詩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香港粵語頂硬上》及《香港粵語撐到底》等。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2024年參加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香港電台《開卷樂》主持、《聲韻詩刊》《方圓》編委。
2014年9月29日
2014年9月22日
2014年9月18日
《情迷月色下》:理智與幻想
活地阿倫(Woody Allen)的《情迷月色下》(Magic in the Moonlight)令我想起《大亨小傳》(The Great Gatsby),不論是費滋傑羅(F. Scott Fitzgerald)的原著小說,還是由Jack
Clayton執導的電影版(女主角正是Mia Farrow,服裝、形象和美術都有近似之處),然而《情迷月色下》沒有令我想起Leonardo DiCaprio。
活地阿倫找來哥連費夫(Colin Firth),可想而知《情迷月色下》是一部關於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感性的電影,而哥連費夫的演出和說話方法,也顯然在模仿活地阿倫。導和演、鏡頭前後的人好像一體。
哥連費夫的角色名為Stanley,又一次對照《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的Stanley Kowalski,正是要刺穿狂迷與幻象。去年活地阿倫的《情迷藍茉莉》(Blue Jasmine)已向《欲望號街車》取經,在新片也略作延續,且肯定了各位評論人的解讀。Stanley藝名Wei Ling Soo,借取自美國魔術師程連蘇(Chung Ling Soo,原名William Ellsworth Robinson),而程連蘇的藝名則是借取自世界級中國魔術師金陵福(Ching Ling Foo,原名朱連魁)。
電影由1928年的柏林開始,Wei Ling Soo表演魔術,另一位魔術師Howard Burkan來訪,說有一個通靈人Sophie Baker很厲害,央請Stanley去揭穿她的把戲,於是他們去到法國南部。(Burkan和Baker,令我想起Buchanan和Jordan Baker,又是《大亨小傳》。)
魔術師一如電影導演,提供幻象,而魔術師Stanley十分理智,也相當虛無,他倚仗科學、經驗、練習和技藝,反對宗教、理性和玄學,他為人憤世嫉俗、悲觀、多牢騷批判、自戀而張揚,而這一次法國南部的旅程,由於Sophie Baker的通靈術似乎不簡單,大大動搖了Stanley的理念。
《情迷月色下》中,Stanley談天說天地,但最重要的參照還是《大亨小傳》。芸芸評說中,John Henry Raleigh的Legendary Bases and Allegorical Significances一文最為精彩,《大亨小傳》中,大亨傳奇的基礎為何,寓言的意義又為何?一切也可以帶到《情迷月色下》。
Raleigh注意到星光和月光意象(Magic in the Moonlight和天文台上的星光,當然還有《大亨小傳》提到Gatsby遙望彼岸Daisy所在的綠光),這些光都遙不可及,人無盡的幻想,嘗試將光煥發成無邊美麗的對象,一邊是理想世界,一邊是現實世界。而《大亨小傳》中,Nick Carraway寓指理性、經驗、覺醒、現實等等,Gatsby則寓指想像、清白、睡夢和永恆,《情迷月色下》的Stanley本來好比Nick Carraway,中間趨近Gatsby,卒之打回原狀。
當理想主義的Gatsby來到現實世界,是自我毀滅。《情迷月色下》的Stanley則逆向而行,現實主義的Stanley來到理想世界,卻是感到歡欣喜悅,展開了永恆感(sense of eternity),找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始終他活在殘酷而虛無的世界,已很久了。現代人將世界解魅,戳穿精神的幻象,推翻形式上學,宣告上帝之死,尼采的勇氣夠大,但現代人還是難以滿足,於是在電影或靈性的世界,找尋再魅的可能。
Stanley和Gatsby對反,於是乎《大亨小傳》是悲劇,《情迷月色下》是喜劇,最後的求婚戲,令人想起《傲慢與偏見》中Colin Firth飾演過的Mr. Darcy,心也碎了,至於結局是否美滿,誰知道呢,一切都不過是幻象,帶來歡樂和希望的幻象。
活地阿倫找來哥連費夫(Colin Firth),可想而知《情迷月色下》是一部關於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感性的電影,而哥連費夫的演出和說話方法,也顯然在模仿活地阿倫。導和演、鏡頭前後的人好像一體。
哥連費夫的角色名為Stanley,又一次對照《欲望號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的Stanley Kowalski,正是要刺穿狂迷與幻象。去年活地阿倫的《情迷藍茉莉》(Blue Jasmine)已向《欲望號街車》取經,在新片也略作延續,且肯定了各位評論人的解讀。Stanley藝名Wei Ling Soo,借取自美國魔術師程連蘇(Chung Ling Soo,原名William Ellsworth Robinson),而程連蘇的藝名則是借取自世界級中國魔術師金陵福(Ching Ling Foo,原名朱連魁)。
電影由1928年的柏林開始,Wei Ling Soo表演魔術,另一位魔術師Howard Burkan來訪,說有一個通靈人Sophie Baker很厲害,央請Stanley去揭穿她的把戲,於是他們去到法國南部。(Burkan和Baker,令我想起Buchanan和Jordan Baker,又是《大亨小傳》。)
魔術師一如電影導演,提供幻象,而魔術師Stanley十分理智,也相當虛無,他倚仗科學、經驗、練習和技藝,反對宗教、理性和玄學,他為人憤世嫉俗、悲觀、多牢騷批判、自戀而張揚,而這一次法國南部的旅程,由於Sophie Baker的通靈術似乎不簡單,大大動搖了Stanley的理念。
《情迷月色下》中,Stanley談天說天地,但最重要的參照還是《大亨小傳》。芸芸評說中,John Henry Raleigh的Legendary Bases and Allegorical Significances一文最為精彩,《大亨小傳》中,大亨傳奇的基礎為何,寓言的意義又為何?一切也可以帶到《情迷月色下》。
Raleigh注意到星光和月光意象(Magic in the Moonlight和天文台上的星光,當然還有《大亨小傳》提到Gatsby遙望彼岸Daisy所在的綠光),這些光都遙不可及,人無盡的幻想,嘗試將光煥發成無邊美麗的對象,一邊是理想世界,一邊是現實世界。而《大亨小傳》中,Nick Carraway寓指理性、經驗、覺醒、現實等等,Gatsby則寓指想像、清白、睡夢和永恆,《情迷月色下》的Stanley本來好比Nick Carraway,中間趨近Gatsby,卒之打回原狀。
當理想主義的Gatsby來到現實世界,是自我毀滅。《情迷月色下》的Stanley則逆向而行,現實主義的Stanley來到理想世界,卻是感到歡欣喜悅,展開了永恆感(sense of eternity),找到前所未有的滿足,始終他活在殘酷而虛無的世界,已很久了。現代人將世界解魅,戳穿精神的幻象,推翻形式上學,宣告上帝之死,尼采的勇氣夠大,但現代人還是難以滿足,於是在電影或靈性的世界,找尋再魅的可能。
Stanley和Gatsby對反,於是乎《大亨小傳》是悲劇,《情迷月色下》是喜劇,最後的求婚戲,令人想起《傲慢與偏見》中Colin Firth飾演過的Mr. Darcy,心也碎了,至於結局是否美滿,誰知道呢,一切都不過是幻象,帶來歡樂和希望的幻象。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