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城市文藝》第130期)
影評人、書評人。著有《里爾克十論》、《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記憶前書》、《記憶後書》及《記憶之中》,合著有《左文右武中師父 :劉家良功夫電影研究》,主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二》、《沉默的回聲》、《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愛她想她寫她(評論集)》、《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五○年代香港詩選》、《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三集、《民國思潮那些年》四集,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當代詩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香港粵語頂硬上》及《香港粵語撐到底》等。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2024年參加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香港電台《開卷樂》主持、《聲韻詩刊》《方圓》編委。
2024年6月22日
2024年6月21日
2024年6月14日
《全職乖孫》:生死之間
《全職乖孫》(How to Make Millions
before Grandma Dies)是悲喜劇,徘徊於人生必經的生老病死,以至關乎生活與生存的金錢問題。帕特波尼蒂帕特(Pat Boonnitipat)聚焦於泰國華人家庭三代人的關係。最老的婆婆代表了華人傳統,包括了宗教、誠敬、勤儉樸實的生活文化。但傳統世界並不盡善盡美,婆婆經歷了重男輕女、包辦婚姻的傳統陋習,她自己對於三個子女也有偏愛,慣壞了小兒子阿水,但她的生活也有秩序,每天晨早出門賣粥維生,努力工作,但一切隨著婆婆患了末期癌症,傳統世界也步入黃昏。
年輕一代當然屬於現代世界,明仔和他堂妹小梅都是聰明人,用他們的方法賺錢。小梅有護理能力,一力照顧爺爺,突破了重男輕女的限制,爺爺死後,根據遺囑獲得巨額遺產,從此生活無憂。明仔眼見堂妹成功爭取,就向婆婆埋手,照顧她,並希望獲得遺產。故事就是傳統世界和現代世界的對照、互動,以至個人從兩個世界中,思索倫理的關係。
倫理離不開情,而情感付出永遠無法對等,子女無可能報答母親無休止的,偉大的愛。婆婆愛大兒子阿強,但阿強是徹頭徹尾的現代人,他最關心的是一家三口核心家庭,他關心女兒教育,也覬覦遺產。婆婆為大兒子阿強犧牲甚大,但阿強似乎未能回報母親恩情,留下遺憾。婆婆也愛小兒子阿水,阿水不成器,或多或少也跟母親溺愛有關。婆婆對女兒似乎最不熱情,但女兒應該是對母親最有孝心的人,她也能夠理解寡婦的孤獨,對母親毫無一點金錢物質所求,電影中,傳統世界在母親和女兒之間無縫接軌。
《全職乖孫》獨特之處,是深刻刻劃婆孫關係,相對上相關題材的電影不是很多,可以參照的有《別告訴她》(The Farewell),可見拙文〈《別告訴她》──東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異〉。華人社會的婆孫關係,當然千差萬別,祖母或外婆可以是傳統世界的權威人物,教導孫輩如何處世為人,就像《全職乖孫》開頭一家拜山時婆婆的形象。當然,婆婆也是慈愛者,婆孫之間畢竟隔了一代,婆婆對兒孫沒有太高的期盼以及太大的責任,而孫仔孫女小時候當然是天真爛漫,長大了就未必有機會和很長時間和祖輩交往。婆婆是慈愛的長者,因為她對孫仔的是愛完全不求回報,也不理會他將來會是怎樣的人。
《全職乖孫》在内容安排上首尾呼應,由拜山開始,又由拜山作結。婆婆送給明仔的白恤衫是重要意象,這代表了婆婆的期望和禮物,當初明仔隨手放開在一邊,但在片末就穿上了。石榴是另一重要意象,石榴中間多核,在華人社會寓意多子多孫,有果必有因,石榴就是華人家庭的象徵,角色的性格自有家庭倫理上的因果關係,苦口婆心,一切離不開金錢物質,但更離不開情感的牽連。
大概十年八載之間,看了好幾部GDH發行出品的泰國電影,包括了《出貓特攻隊》(Bad Genius)、《無痛斷捨離》(Happy Old Year)、《神速特攻隊》(Fast and Feel Love)、《第151 個朋友》(Not Friends),《全職乖孫》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是尤其具有生活質感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