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溫達斯(Wim Wenders)的《迷失天使城》有許多缺點。
市川準的《東尼瀧谷》,從美感的角度來說,幾近完美。橫移的鏡頭、場景的轉換、低迴的旁白和獨白。是的,《東尼瀧谷》的鏡頭調度簡約而優雅,每一個片段都力求準確、完美,跟村上春樹的原著小說相比也毫不遜色。
《迷失天使城》的缺點是顯而易見的。二元化的世界觀未免失諸簡單、有些政治笑話不夠幽默、一些片段略為冗長。跟《東尼瀧谷》相比,《迷失天使城》的缺點實在太多太多了。
我沒有後悔買票看《迷失天使城》,反而懊悔看了《東尼瀧谷》。
車子停下來了,還有一段路要走,讓我想想,為甚麼會這樣。
《迷失天使城》令我想起《德州、巴黎》。男性都是瘋狂的。他們的過去與記憶好像早上窗台的鴿子,老是令人不得安寧。他們幹著別人不會理解的事情,《德州、巴黎》的查維斯無法說話,孤獨地在沙漠走路,《迷失天使城》的保羅舅舅在車子裡,自言自語,他的工作是尋找恐怖分子,只要看見阿拉伯人,就會疑心他們是來發動襲擊的人。另一方面,女性都是善良的。《德州、巴黎》的金斯基終於原諒了丈夫,《迷失天使城》的「天使」拿娜是好心腸的小女孩,她的工作是在教會裡服事窮人,她總是微笑著,夜裡靜靜地祈禱。拿娜有時會抽一根煙解解悶,有時透過網絡和遠方的朋友討論中東局勢。
公路是雲溫達斯常用的背景。人在荒涼的沙漠路上漂泊,為甚麼要在路上呢?他們要改變嗎?要尋找一點甚麼嗎?如果舊有的意義被否定了,人要走在路上,尋找一個新的意義。勉強地說,尋找也是一個意義。
我無非是指出,《迷失天使城》屬於雲溫達斯的本色之作。而《東尼瀧谷》卻只有特色,但沒有風格,我們看不見市川準的「世界」,充其量,我們看見的是村上春樹的「世界」。這樣的改編沒有多大的作用。
《東尼瀧谷》不是比《迷失天使城》更美嗎?
不錯,《東尼瀧谷》的畫面很美,但每一張都太美了,太計算了,反而顯得平庸,過度的美感令美感本身有所褪減。《迷失天使城》大部分的畫面都很平庸,幸好時有神來之筆。一個背光的畫面:女孩在天台上一邊聽iPod一邊踏著笨拙的舞步。雖然是一個很短的片段,但能夠讓人記得、回味。
音樂在兩部電影都佔了重要的位置。阪本龍一的鋼琴音樂簡約、明淨,在東尼瀧谷空寂的房子裡發出綿延的迴聲。仿似Radiohead主音Thom Yorke的聲線在《迷失天使城》中多番出現,每一次都是小小的片段,在節制中隱現光芒。但我更喜歡民歌手Leonard Cohen的一曲Land of Plenty,他唱出了拿娜的心聲:「真不知道是誰差遣我/去揚聲述說:/『願豐饒之地的光/某日照耀在真理之上。』」
《東尼瀧谷》的對白忠於原著,大致上沒有增多,也沒有減少。《迷失天使城》的對白中,有一句特別深刻,當拿娜問一個阿拉伯人來自哪裡,那個阿拉伯人答道:「我的家園不是一個地方,而是人民。」 終於走到目的地,我只想說,《東尼瀧谷》是有太多優點的平庸之作,而《迷失天使城》是有太多缺點的佳作。但我期待的並不是缺點。
7 則留言:
Matthew 你好﹐久違了﹐我從新聞台連過來﹐發現你也建了分站。最近有HK Blogger Directory 建了一個叫「光影筆記」的多人合作網站﹐有不少喜歡電影的網友加入了﹐有空請去看看吧﹗
喜歡村上的朋友看過這部戲都讚好﹐因為導演很規矩﹐電影無論佈局或對白都精準。不多不少﹐就是很村上。
只是以戲論戲﹐你說得很对﹐「導演」角色的缺失﹐搬字過紙的這場戲只教我看得拘謹。
我不是村上迷﹐但電影時節也特意先找原著看﹐才進場觀賞電影。原著(也不是真的原著﹐而是賴明珠的譯本)的張力無以名狀﹐冷的文字像刀子鋒利﹐可它們刺破了什麼? 我又說不得準。東尼公整的繪圖、爸爸熟練的爵士樂、太太的購物慾... 這些都是象徵﹐形象化了某一些人格﹐或意識形態。
然而流動影像裏的《東尼瀧谷》﹐那些象徵給物化了﹐觀眾只能夠跟隨鏡頭的遊移旁觀故事的推進﹐再容不得下額外的推想。所以在我看來﹐電影是平面化的﹐感染力局限在文字的敍述﹐劇情的發展。原著是立體化的﹐感染力發生在你放下書本﹐嘆口氣然後發現心口重重給堵住那一刻。
或許這不是導與演的問題﹐而是文字與電影在詮釋上的功能性差異。
唔﹐有點不知所云了。
還是你的評論寫得好。
1.我沒有去看迷失天使城,因為覺得這齣戲可能不夠雲溫達斯,覺得太有指向,所以忍心地不去看。
我太過懷念德州巴黎的迷失,人總是在路途上丟掉或重組記憶。關於記憶或失憶,可以靜止如Travis。所有至深至痛的感情,都在靜止中蠢蠢欲動,要來致命的一擊。
2.我在某人的網誌中見到你這個blog名稱,估計是你,所以到訪,今天跟你通過電話,還有見面,卻在這裏相遇,很巧合,謝謝你1119的幫忙
3.看了你的profile,才明白你今天對自己的描述
tt,
我也不是村上迷,海邊的卡夫卡叫我失望,連黑夜之後也不敢看了。有朋友叫我講村上小說我顧左右而言他談他的音樂。《東尼瀧谷》的配樂不俗,但放在Sakamoto的脈絡裡又毫不搶眼。
我是先看電影才看原著,可能是先入為主吧,看原著時也讀不出甚麼味道。正如你所說的象徵和意識形態,又因為形象化而顯得太現眼,其實一點都不高明。
所謂文字與電影之異同,不太好說。改編的優劣也不知從何說起。早陣子重看哥普拉的《吸血疆屍》,不俗的改編版本。對了,疆屍電影不少,有個人的詮釋的還有Murnau和Polanski。怎麼忽然談鬼了?!
jephthah's daughter,
無論怎樣,都應該看一看迷失天使城,正如我在看Million Dollar Hotel前也不想看,看完了又跟他的成名作比較,但心裡還是暗暗替他喝采。
德州巴黎當然好了,在德國電影中也少有如此深情的作品(深奧的倒不少)。關於德州巴黎,我總是想起結尾的對峙(還是告解?),還有無言的段落。
唔,我的Profile嘛,也不完全代表我的。
阿律,
好呀,你問子謙我的電話號碼啦。
很喜歡卡夫卡,所以不敢看村上春樹的卡夫卡
後來知道只是借題發揮,更加不打算看
黑夜之後是我姑且一試的村上小說
其實村上的書只看過挪威的森林
因為覺得好似有點像catcher in the rye的味道
所以再沒有看村上的書
黑夜之後,不算很好,但也不錯
竟然讓我有一種很想哭的感覺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