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0日

奈良散記(一)法隆寺

往法隆寺之路,是回溯歷史之路。

從唐招提寺到法隆寺,不單是從奈良市內轉往班鳩町,而是從八世紀的後半頁回到前半頁,甚至可追溯至公元607年之久,換一句話來說,從唐招提寺到法隆寺就是從奈良時代回歸飛鳥時代。

法隆寺是現存世界最古的木建築物,分東西兩院,607年興建,670年焚毁,711年重建,翌年,中國的唐玄宗才登基即位。

我甫一踏近法隆寺西院中門,迎面是兩個金剛力士,拐向左邊的入口,我急不及待地望向四邊由迴廊包圍的西院建築——西邊是五重塔,東邊是金堂,一高一矮,兩者並不對稱,但一主一輔,層次井然分明。金堂的閣樓有欄杆,外有四條直立的龍柱;走廊與正廳各有寬闊屋檐,具平衡美態,令建築看似兩層,又似三層;金堂內部黑暗,雕像古樸,飛天壁畫則具西域色彩。

迴廊北面的大講堂是平安時代的建築物,共有七門,上有布幡,弘闊而莊重,令人肅然起敬。離開迴廊,經過鐮倉時代建成的聖靈院,就是大寶藏院,內裡有聖德太子的生平介紹,還有著名的玉蟲櫥子。

穿越東大門,就是東院,也就是夢殿所在之處。夢殿為奈良時代的八角圓堂建築,為紀念聖德太子而建,造型獨特,予人穩重之感。

1936年冬,郁達夫訪日,在回國前一天他參觀了法隆寺。在致妻子王映霞的信中,郁達夫寫道:「五重塔,仁玉門,以及東院的夢殿傳法堂之類,古色古香,沒有一處不令人肅然起敬。我在這夢殿裡想起了正在受難的祖國,想起了又將紛亂的國內的政情。」更大的國難,是提筆書寫中的郁達夫所想不到的。今天的我,只有惋惜文化的失落,古老的建築在城市中被推倒,深刻的思想被詮釋為心靈的藥帖;有人在地獄裡笑,有人在天堂裡哭……

往法隆寺之路,是回溯歷史之路,一條長達一千三百年的路,完完整整地保留在此。法隆寺本身就是一本厚重的日本斷代史,飛鳥時代、奈良時代、平安時代、倉時代的建築俱一一在法隆寺內並立如昔,散發異代而不同時的獨特美態,將遊人帶引到不同年代的猜想之中。殿中有夢,殿外的人也有。但我只有默然的瞻望。

(刊於《文匯報》2008.5.30)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