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27日

人生悲喜劇——活地亞倫《總之得就得》

回來了。一年看一部活地亞倫(Woody Allen)新作確實是賞心樂事,從《美蓮達與美蓮達》(Melinda and Melinda,2005)開始,中間經過四部以歐洲為背景的傑作,活地亞倫終於又回到美國紐約,拍成《總之得就得》(Whatever Works,2009)。開宗明義提一下《美蓮達與美蓮達》是因為該片打開了悲劇與喜劇的討論,之後的電影都透過傳統戲劇模式活現出人存在的本質問題——命運、正義、美、愛與罪,不一而足。

《總之得就得》呢,是比較簡單直接了,跟《美蓮達與美蓮達》一樣是悲喜劇。片中主角Boris Yelnikoff白髮蒼蒼,自詡天才,滔滔不絕大談基督的教訓和馬克思的理論是好的,但忘卻了人性本惡,現實的黑暗只教人叫嚷「Horror!Horror!」Boris擁抱厭世悲觀的人生哲學,自殺不遂,拋開表面美好的一切,住在紐約衰敗地區的小寓所裡。Boris遇到從南方來的笨頭笨腦的妙齡女子Melodie,二人竟然結髮為婚,一年來一切安好,但歡樂頌聲遠去,命運交響降臨,Melodie保守右翼的父母來到美國,一方面拆散Boris及Melodie荒謬的婚姻,又撮合Melodie和英俊男演員Randy;另一方面Melodie的父母竟發現自我,女的成為「兩性三人行」的藝術家,男的重尋同性傾向。最後,Boris再次自殺不遂,但所有人在新年派對中團聚,似乎都找到一點點人生的愛與歡樂。

很明顯,片中沒有活地亞倫「歐洲時期」的女神Scarlett Johansson,但她的影子散落在男演員Randy、笨女孩Melodie和她的藝術家母親身上了。活地亞倫自己沒有露面,但一概憤世嫉俗冷嘲熱諷的對白都表明Boris根本就是他的忠實傳聲筒,而Boris第二次自殺時撞倒Helena,Helena竟是一個說預言的靈媒,不就是能預言但改變不了現實的特洛亞公主卡珊德拉(Cassandra)?而我早認為《迷失愛與罪》(Cassandra's dream,2007)中指涉的卡珊德拉不是戲中的任何一個角色,而是活地阿倫自己。換句話說,活地亞倫透過Boris看見自己,戲中Boris又因Helena出現而拯救了自己,生生死死戲內戲外都是非常自戀的老頭子活地亞倫裝神弄鬼罷了。

《總之得就得》中,Boris不時直接向說話大概是運用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間離效果(Alienation effect),誘發觀眾對人生作理性思考而非感情共鳴。但正如電影中的Randy是一名男演員,曾演出愛爾蘭劇作家奧凱西(Sean O'Casey)的悲喜劇《朱諾和孔雀》(Juno and the Paycock,可參希治閣1930年的電影版本),由是我更欣賞活地亞倫用一部以「危機,沒有死亡」為基本模式的悲喜劇電影去呈現出人生的本質——片中有喜劇的基本元素,例如滑稽的平凡人物、社會政治的諷刺(針對美國的保守右翼)、機智的對白警句、幽默的情節、荒謬的人生經歷,但一切又反諷地映照出人生的痛苦無望、思想危機及婚姻危機,不過,最終悲觀的情緒又因為喜劇的表達和結局而得以緩和,甚至教人感到愉悅。

《朱諾和孔雀》的劇名指涉羅馬的婚姻女神朱諾,不錯,《總之得就得》也是關於婚姻、男男女女的情與愛,但劇名也教我想起小時候讀過的《伊索寓言》故事《孔雀和朱諾》(Peacock and Juno) ——華麗的孔雀向朱諾抱怨自己沒有夜鶯美妙的歌聲,朱諾對它說,各有各的命運,這是由命運之神所注定的;各有各的天賜,大家都很滿意呢——《總之得就得》可以說是關於命運,大概人生就是消極、可悲、荒謬,但正如Boris最終留下感言,勸說分享一點點愛與尋找歡樂,總算是無可奈何下的慰安。可以嗎?可以吧,Whatever works……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