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地阿倫(Woody Allen)的《情迷羅馬》(To Rome with Love),恐怕沒有去年的《情迷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般人見人愛,我想這不是羅馬與巴黎兩城,文化軟實力比較的結果,而是這一次活地阿倫比較尖酸刻薄,得罪的人多了。
據說原來活地阿倫有意向薄伽丘的《十日談》(Decameron,名導帕索里尼在1971改編為電影)取經,片名原為Bop
Decameron(Bop即Bebop,爵士樂的一種,重視即興),從現在的《情迷羅馬》看來,確實是由一些短篇組合而成,一方面輕鬆反映出世俗的眾生相,另一方面有傳奇狂想的成份,當然也有喜劇和諷刺的色彩。影片有四個故事,互相穿插:一是活地阿倫見未來女婿,卻發現未來襯家有一把天然好歌喉;二是Roberto
Benigni飾演的小人物Leopoldo,無端端人氣急升,成為城中名人;三是Jesse
Eisenberg和Ellen Page合演的一段露水情緣;四是兩個來自鄉間的新婚夫婦迷失羅馬,各有艷遇和奇遇。
四個故事各有針對,意有所指,我們逐個看看。上一次由活地阿倫本人粉墨登場,已是2006年的《遇上塔羅牌殺手》(Scoop)了,這一次,他直言自己是無神論者、害怕退休和死亡、對佛洛伊德和心理分析嗤之以鼻,徹頭徹尾是一個自我中心的老頭子,大體上有夫子自道的成份(當然也有自嘲)。對於未來襯家的歌劇演出――還要一語雙關,選擇雷昂卡伐洛(Ruggero Leoncavallo)的《丑角》(Pagliacci)――活地阿倫以荒誕不經的方式呈現,其實是對歌劇演出以至歌劇聽眾的諷刺。
故事二的Leopoldo忽然成名,則是對傳媒與盲目大眾追星的諷刺。這一個故事最超乎現實,但也關乎現實。Leopoldo本來過著小職員的老百姓生活,日日如是。他與友人看罷電影《質數的孤獨》(The solitude of prime numbers),讚嘆不已,面前就有一班記者簇擁著明星,後來他自己忽然成為名人。他享受了明星受人擁戴的好處,但也有焦慮煩惱,令人想起費里尼的《八部半》(8½,1963)。當然,潮流像風迅速轉向,一切打回原形,但名利教人上癮,在此可見一斑了。
故事三的男生Jack一腳踏兩船,是活地阿倫常用的把戲,也帶來理性與激情的思考,還要加入Alec
Baldwin一角如影隨形,唯恐觀眾捉不到中心思想。Ellen Page飾演的Monica令Jack不能自已,似乎魅力沒法擋,但她正是活地阿倫諷刺和攻擊的對象:不顧一切、熱衷名利的壞女人,而且是只懂拋書包的偽知識分子(pseudo-intellectual)。這個成長故事恐怕會教有些人恨得牙癢癢了。
故事四的兩夫婦故事,比較突出,Penélope Cruz的演出加分不少(她豐滿的身材再令人想到費里尼的《八部半》,教小處男一見難忘,如大母神般的妓女),這一段最有《十日談》的神采,兩夫婦各自通姦,他們擺脫了道德的規範,徹徹底底享受性愛的歡愉。文藝復興時代的《十日談》是要張揚人性,肯定塵世的喜悅,諷刺或不滿當時教會張揚神性,只強調天堂永生的福樂,主張禁欲主義。時至今天,社會大大改變了,活地阿倫諷刺的對象不再是教會,在這個故事裡,他用諷刺和幽默的手法,輕輕帶出忠貞的可笑,大大肯定了性愛的暢快。也許只有這樣,才能夠壓止住生存的焦慮、死亡的恐懼。
影評人、書評人。著有《里爾克十論》、《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記憶前書》、《記憶後書》及《記憶之中》,合著有《左文右武中師父 :劉家良功夫電影研究》,主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二》、《沉默的回聲》、《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愛她想她寫她(評論集)》、《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五○年代香港詩選》、《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三集、《民國思潮那些年》四集,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當代詩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香港粵語頂硬上》及《香港粵語撐到底》等。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2024年參加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香港電台《開卷樂》主持、《聲韻詩刊》《方圓》編委。
2012年8月28日
2012年8月27日
2012年8月21日
2012年8月18日
突擊死亡塔:《新特警判官3D》
拆開來看,《新特警判官3D》(Dredd)的內在法理精神最吸引我,次之是視覺與風格呈現,再次之才是故事劇情。由於我沒有看過漫畫,舊版電影《特警判官》(Judge Dredd,1995,史泰龍主演)也不成功,我們就集中看看《新特警判官》的電影文本吧。
《新特警判官》的內容令我想起印尼電影《突擊死亡塔》(The Raid:Redemption),一部真係打到飛起的警匪動作片,有強烈的美國B-movie氣息。兩部電影都以暴力場面牽帶,子彈橫飛,血肉模糊,同樣有對腐敗建制人員的不信任,又有對專業精神的嘉許。《突擊死亡塔》承襲香港以及東南亞(當中以泰國比較突出)的功夫打鬥傳統,《新特警判官》則走科幻(Sci-fi)路線,槍砲子彈多,拳打腳踢少。而最重要的是,兩部片都以封閉的罪惡空間為主要背景,探討好人如何在一個壞透的腐敗世界存活。在這一點上,《新特警判官》有獨到的世界觀。
簡單而言,《新特警判官》說老手Dredd和新人Anderson的一次合作,也是新人的一次考試或歷練的機會。當中老手代表法律、誡命、正義、刑責、懲罰,完全不帶情感,是就是,非就非,充滿憤怒,目的是抑制世間的罪惡。新人代表恩典、赦免、寬宥、體諒、饒恕,當中帶有情感,特別的是Anderson懂讀心術(可有想起陳嘉上電影《四大名捕》?劉亦菲飾演的無情也是讀心高手),能夠體察人的內心,她殺過新生嬰兒的父親,內心黯然,而她也希望為萬惡之城帶來改變,她仍相信有好人,甚至於放過不壞透的人。老手和新人呈現出矛盾與張力,他們各有對世界的不同態度,也難免各走各路,無法調和。
如果罪惡與恩典是一重對照,那麼另一重對照是死亡與狂喜。《新特警判官》是出色的3D電影,視覺風格鮮明,Anderson讀入犯人內心一段比較獨特,但更教人難忘的是大量極端慢動作(extreme slow motion)的場面。片中毒犯吸入的一種毒品,就名正言順稱為slow-mo,可以讓人意識到正常時間放緩至百分之一的感受,這是很抽象的感覺,大概歡樂可以延長,當然死亡的恐懼或痛苦也可以延展。在電影裡,這種抽象的感覺因為慢動作呈現而變得相當具體。同是也讓死亡的過程(以壞人為主)變得超現實,甚至華麗――換言之,是美化了死亡,或謂將死亡變成猶如性愛的狂喜。如此一方面是大大滿足觀眾內心擊倒壞人的喜悅,但另一方面又好像讓壞人的死亡變得神聖美麗。兩種詮釋的方向,可謂南轅北轍,端視乎觀看者的理解或價值觀。
最後一重對照是個人與組織。《新特警判官》中指出判官也有好壞之分,有的正氣凜然,有的腐化墮落,而好壞判官之間的外表其實很相似,但電影強調忠於個人判斷,尤其是敵人已率先打響戰爭的信號,關門開戰,更加沒有妥協商量的餘地,於是我們看到一場又一場無情無赦的殺戮和處決。
《新特警判官》的內容令我想起印尼電影《突擊死亡塔》(The Raid:Redemption),一部真係打到飛起的警匪動作片,有強烈的美國B-movie氣息。兩部電影都以暴力場面牽帶,子彈橫飛,血肉模糊,同樣有對腐敗建制人員的不信任,又有對專業精神的嘉許。《突擊死亡塔》承襲香港以及東南亞(當中以泰國比較突出)的功夫打鬥傳統,《新特警判官》則走科幻(Sci-fi)路線,槍砲子彈多,拳打腳踢少。而最重要的是,兩部片都以封閉的罪惡空間為主要背景,探討好人如何在一個壞透的腐敗世界存活。在這一點上,《新特警判官》有獨到的世界觀。
簡單而言,《新特警判官》說老手Dredd和新人Anderson的一次合作,也是新人的一次考試或歷練的機會。當中老手代表法律、誡命、正義、刑責、懲罰,完全不帶情感,是就是,非就非,充滿憤怒,目的是抑制世間的罪惡。新人代表恩典、赦免、寬宥、體諒、饒恕,當中帶有情感,特別的是Anderson懂讀心術(可有想起陳嘉上電影《四大名捕》?劉亦菲飾演的無情也是讀心高手),能夠體察人的內心,她殺過新生嬰兒的父親,內心黯然,而她也希望為萬惡之城帶來改變,她仍相信有好人,甚至於放過不壞透的人。老手和新人呈現出矛盾與張力,他們各有對世界的不同態度,也難免各走各路,無法調和。
如果罪惡與恩典是一重對照,那麼另一重對照是死亡與狂喜。《新特警判官》是出色的3D電影,視覺風格鮮明,Anderson讀入犯人內心一段比較獨特,但更教人難忘的是大量極端慢動作(extreme slow motion)的場面。片中毒犯吸入的一種毒品,就名正言順稱為slow-mo,可以讓人意識到正常時間放緩至百分之一的感受,這是很抽象的感覺,大概歡樂可以延長,當然死亡的恐懼或痛苦也可以延展。在電影裡,這種抽象的感覺因為慢動作呈現而變得相當具體。同是也讓死亡的過程(以壞人為主)變得超現實,甚至華麗――換言之,是美化了死亡,或謂將死亡變成猶如性愛的狂喜。如此一方面是大大滿足觀眾內心擊倒壞人的喜悅,但另一方面又好像讓壞人的死亡變得神聖美麗。兩種詮釋的方向,可謂南轅北轍,端視乎觀看者的理解或價值觀。
最後一重對照是個人與組織。《新特警判官》中指出判官也有好壞之分,有的正氣凜然,有的腐化墮落,而好壞判官之間的外表其實很相似,但電影強調忠於個人判斷,尤其是敵人已率先打響戰爭的信號,關門開戰,更加沒有妥協商量的餘地,於是我們看到一場又一場無情無赦的殺戮和處決。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