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尼史葛(Ridley Scott)導演的《出埃及記:神王帝國》(Exodus: Gods and Kings),並沒有忠實於《聖經》的記載,反而更貼近現代人的思維與視野。我們活在一個後世俗社會(Post-Secular Society),宗教並沒有消失,不同宗教的教徒還有很多,影響力巨大,目前宗教題材的電影也不少,一年之間就有不落俗套的《出埃及記:神王帝國》和《挪亞:滅世啟示》(Noah)等。而關於摩西的電影,如《十誡》(The Ten Commandments)和《埃及王子》(The Prince of Egypt),都深入民心。
《出埃及記:神王帝國》的重點是政治,以至於背後的神學,所以電影的副題十分重要,神與王是電影的兩大重心,一方是上帝,以色列人的上帝,上帝之下是王,以色列人的族群領袖摩西;另一方的神與王是一體的,就是埃及的法老王。兩個族群都是神權(Theocracy)體系,道明了政治的本質,就是背後都有神的存在,古代是神權統治、君權神授,後來是天賦人權、主權在民,當代文明的衝突背後也有諸神的身影。現代政治中,人取代了神的位置,這些在德國政治思想家施米特(Carl
Schmitt)的著作中,有深刻的討論。
現代的宗教跟公共領域的政治息息相關,另一方面,現代的宗教也變得私有化。電影中如何展現上帝的形象呢?列尼史葛選擇以一個孩子為上帝,這個上帝令人想起耶穌,孩子理應是天真的,可是電影中他代表著公義的神,可以控制自然的神明力量,更是以色列族群的真正立法者。
反之,電影中埃及的法老代表著殘酷的暴君,集法與權於一身,以剝削奴役以色列人,進行浩大的建築工程,法老有盛大的國力但無法控制自然。另一方面,整部電影中,只有摩西看見上帝,約書亞也看不見,似乎只有摩西是具有完全正當性的唯一代理人,又彷彿上帝是人意識的產物,一種幻覺,正好代表了宗教的私人化。
上帝在公共的政治世界背後,也在私人的意識世界深處。上帝存在,就如電影一開始就以字幕道明,上帝沒有忘記他的子民,一個政治群體背後,必然有神(現代的神大抵就是民族、民主,或者金錢),否則人與人不會組織成政治實體,受其管治。
字幕之後,電影就脫離了《聖經•出埃及記》的記載,進入虛構的摩西故事,旨在揭示摩西的身世外,更重要的是比較兩個政治領袖的才能,很明顯摩西是有仁心的強者,驍勇善戰,是治國之師,反之法老只是子承父業,欠缺雄才大略。
轉捩點是摩西找到自己的族群身份,經過放逐、流亡、鍛鍊,進而發現自己的人生使命,就是解放自己的族群,賦與奴役者自由。他以在埃及時期習得的軍事能力,將族群武裝起來,加強了他們的戰鬥力與戰意,可是單憑武力,並未能解放族群,於是有神力的介入――革命成功,需要有能力的領袖、反抗的人民之外,其實還需要一個公義的上帝。
至此,電影回歸《出埃及記》的記載,展現十災(其實只有九個,沒有了虱災)和過紅海,離散的族群得以自立,回歸家鄉,而英雄不單歸家,更參與立法。雖說電影回歸《聖經》,但摩西重來沒有用杖,而是保留象徵貴族王者身份的劍,直至他在過紅海時,將劍投入大海之中。
神與王、行走與戰鬥、解放與自由,是《出埃及記:神王帝國》的重心,列尼史葛以宏大的視野,展現了族群革命的恆久典範。摩西的故事將永遠鼓勵團結起來,尋求尊嚴的人民。
神與王、行走與戰鬥、解放與自由,是《出埃及記:神王帝國》的重心,列尼史葛以宏大的視野,展現了族群革命的恆久典範。摩西的故事將永遠鼓勵團結起來,尋求尊嚴的人民。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