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5日

《日日是好日》:茶道與幸福

大森立嗣導演的《日日是好日》確是好戲,清新可喜,影片內容十分忠於森下典子的原著《日日是好日:茶道帶來的十五種幸福》(此書已有中譯本,並曾多次再版)。然而,電影也將年份設定改由1993年開始,比較原著由1977年開始,是明顯延後了。當然導演大森立嗣的用意,是要緊扣日本泡沫經濟崩潰帶來的失落的二十年」,而在社會共同面對的逆境之中,茶道、美學以及傳統的承襲,是創作人發出的時代信息。
《日日是好日》是好戲的另一原因,就是樹木希林、黑木華、多部未華子的三角組合。本來以為《小偷家族》已成樹木希林(1943—2018)的絕響,意料不到我們還有《日日是好日》和《綠野仙師:熊谷守一》兩部作品,看到樹木希林生活化而自然的演出風格。至於黑木華的傳統之美,也別有韻味,而且全片由頭帶到尾,戲份自然非《億男》和《來了》等可比。飾演女配角的多部未華子,就以現代之美,恰好與黑木華形成互補。
電影的主角典子(黑木華飾),在影片開始時稍欠人生方向,她與表姐美智子(多部未華子飾)一起參加茶道班,向資深的武田老師(樹木希林飾)學習。典子和美智子一開始都是笨手笨腳,對茶道也一竅不通。隨著春去秋來,一年復一年,典子對茶道了解更多,期間也經歷了人生的高低起跌,包括待業、戀愛、失戀、出書、自住、喪父等大小事情,這些人生體驗和茶道技藝,豐富了典子的生活,也令她更深地了解人生、感受人生。
《日日是好日》充滿日本的傳統世界觀與美學,重心就在於人與自然的合一,人隨時間、季節以及外在的境遇,而以心變化。所謂日日是好日,書寫在茶室的匾額上,一早就懸掛在茶道老師的家中,但要明白到日日是好日的道理,自然的生存之道,盡情玩味人生的變化起伏,卻需要時間的流逝與人的成長。《日日是好日》的一大重要元素,正是時間,時間帶來變化、故事、氣候、遭遇、順逆,以至生死,人的領悟需要時間。
不論是書還是電影,《日日是好日》都提及費里尼(Federico Fellini)的電影名作《大路》(La Strada)。主角典子一開始說,小學時看了《大路》,只感到困難,完全不明白導演想表達的意境,可是十年以後,卻有新的感受,森下典子說:「像費里尼的《大路》,往往須經多次的交會,才能點點滴滴領會,進而蛻變成嶄新的事物。而每次有更深刻的體悟後,才會發覺自己所見的,不過是整體中的片段而已。所謂的茶道,也屬於這樣的事物。《日日是好日》的作者提及這個比附,是說明時間與人生領悟的道理,不單單適用於東方人和東方文化,對西方人和西方文化也有意思。
《日日是好日》的格調平實,目光自然,歲月或有波瀾,但過盡千帆,一切還於靜好。我不諳茶道,但從電影也了解到茶道的工夫和意義,比森下典子的原著更為具體,但茶道和食品,所帶來的味道與幸福,還是要在別處細味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