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9月29日(四)晚上7:30-9:00
地點:序言書室
*本活動將設6位現場觀眾https://forms.gle/zMBynYQv76Gcqpq99 *報名每次限2位,待我們回覆作實才算成功報名。 *場地面積有限,名額珍貴* 報名:
他默默工作和等待了十年, 直到他的一切才能體現於慕佐, 於是一舉把他的整個奉獻。 ——奧登〈在戰爭時期‧十四行詩‧第23首〉
看那升起的,純粹的超越!啊, 奧爾菲斯在歌唱!高聳的樹在耳際! ——里爾克〈給奧菲厄斯十四行‧上卷‧第1首〉
1921年,因為一戰而長期漂泊的奧地利詩人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終於在瑞士南部瓦萊州(Valais, Wallis)的墓佐城堡(Château de Muzot)定居下來,翌年他完成了耗費十年寫成的長詩組詩《杜英諾哀歌》(Duino Elegies, Duineser-Elegien),並開始了另一組晚年力作《給奧菲厄斯十四行》(Sonette an Orpheus, Sonnets to Orpheus),《十四行》分上下卷,分別有26首及29首十四行詩。在形式上,這些十四行詩並沒有遵守傳統十四行詩體裁,經常出現自由押韻及跨行。這些十四行詩的象徵體系建基於奧爾弗斯(Orpheus)及其愛妻尤律迪刻(Eurydice)的神話形象,以奧爾弗斯這位神話歌者為視角,思考語言及藝術的本質,對美的奉獻等。里爾克的《杜英諾哀歌》與《給奧菲厄斯十四行》是德語詩歌的最高里程碑,它亦影響德國哲人海德格晚年對語言的觀念。奧登在中國抗戰時寫的十四行組詩《在戰爭時期》亦受其影響。
今年適逢里爾克創作《給奧菲厄斯十四行》一百周年,著名詩人及翻譯家張錯亦出版了《杜英諾哀歌》及《十四行》新譯本。我們希望就《給奧菲厄斯十四行》進行一次簡單的對談,兩位對談者都是詩人和詩歌愛好者,希望藉此次對談,引發更多朋友對里爾克詩歌,以致現代詩歌的興趣。是次討論內容將包括下列幾方面﹕
晚年里爾克生平與創作﹕從《杜英諾哀歌》到《給奧菲厄斯十四行》 《給奧菲厄斯十四行》的象徵與體裁 《給奧菲厄斯十四行》的影響(海德格、奧登等) 華文對《給奧菲厄斯十四行》的譯介﹕馮至、綠原、林克、張錯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