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書評人。著有《里爾克十論》、《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記憶前書》、《記憶後書》及《記憶之中》,合著有《左文右武中師父 :劉家良功夫電影研究》,主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二》、《沉默的回聲》、《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愛她想她寫她(評論集)》、《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五○年代香港詩選》、《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三集、《民國思潮那些年》四集,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當代詩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香港粵語頂硬上》及《香港粵語撐到底》等。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2024年參加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香港文學生活館理事、香港電台《開卷樂》主持、《聲韻詩刊》《方圓》編委。
2008年7月22日
《記憶前書》。一年。
還記得去年在書展出版《記憶前書》,不經不覺過了一年。留下歌聲、讀詩聲和一篇書評,讓《記憶前書》與一年具體一些。
現代詩小型演奏會
談談情,唱唱詩。《記憶前書》鄭政恆與志雄演繹本地詩人名作,《月台》編委恒一自彈自唱,再加《生病了》詩人雨希女聲助興。
香港書展藝術發展局攤位:
香港會議展覽中心1號展館(hall no. 1) 1A30, 32, 34及1B29, 31, 33
July 27, 2008(Sunday)3:00pm - 4:00pm
《記憶前書》寫下平實
朗天
一石激起千重浪,西九龍文娛藝術區發展計劃,令香港不少地產商「忽然文化」起來,其中以信和與新鴻基贊助文化活動的姿態尤見突出。
「年輕作家創作比賽」便是新鴻基和香港三聯書店合辦的栽培新秀作家計劃,以「如果香港是一本書,你就是作者」為口號,邀請了何秀萍、許迪鏘、黃伯康、歐陽應霽和譚家明擔當評審,先從遞交出版計劃書的參賽者挑出十五名入圍者,再透過個別輔導,最終決選出七名青年作家,為他們出版第一部著作。
這七本新人著作有小說、散文畫冊,甚至有結合圖文和音樂構想的多媒體作品。成績最突出者當推鄭政恆的詩集《記憶前書》。作者和去年拿了中文文學創作獎新詩冠軍的呂永佳(著有詩集《無風帶》)是詩友,一起籌辦仝人文學雜誌《月台》,在香港八字頭詩人中堪稱雙璧。
「詩寫得平實,沒有沾染時下玄虛浮淺之風」,是《素葉文學》旗手許迪鏘對鄭政恆詩作下的評語。連作者都在後記中告訴我們,「香港生活」正是全書的主角,詩題和詩句在在標誌著一種時空性——讀者一看便曉得這一首是詩人走在皇后大道上的情思,那一首是寫大澳的海岸。每首詩後都列出創作年月,讓讀者容易投入背景脈絡,再從外而內掌握文字的肌理。詩人的平實來自生活的實感,尤其是當他把三輯親自攝影、編排的照片,隔開分成三部分的三十七首詩,讓它們相互比對時,看見那些澳門留影,可會更容易進入詩人〈在澳門基督教墓園〉中的生死啟悟。
詩人自言是愛懷舊的人,每一次聽見自己城市有甚麼要拆卸重建,「少不免惴惴難安」。讀〈傳球時代〉,看一個國家的球員把皮球傳到另一個國家球員的腳下,一個傳一個,最後總傳到一句不義的描述語;讀〈在碼頭吹吹風的日子〉,不難驚覺那其實是在寫天星、皇后碼頭的保育運動。那平實便貼近社會,帶領我們重新嗅出欲蓋彌彰的火藥味。
詩人問得好:「甚麼人背上翅膀後不能走路/甚麼人將船駛向深海尋找大廈/甚麼人花一億元學跳舞/甚麼人花三十元買空氣」(〈詢問〉)。鄭政恆的詩,令懷鄉者日落之後不致變成瘋子,令我們還鄉之後即便不再說話,也不會感到遺憾。
(原載《誠品好讀》第81期,2007年10月)
訂閱:
發佈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