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畢香港藝術館的「繁華都市——遼寧省博物館藏畫展」,在尖沙咀街頭躑躅時不住思量哪些作品才是展覽的真正焦點所在呢。按道理應該是徐揚的《姑蘇繁華圖》和王原祁的《西湖十景圖》吧,館方更特意用當今蘇州和杭州景致的攝影與畫卷並置比對今昔互照。但事實真的如此?
大概《西湖十景圖》未免有點拘謹單調,鋒芒不及細緻生動的《姑蘇繁華圖》,後者確是風俗畫中的傑作,更遑論跟仇英的《清明上河圖》一較高下了。也許,展覽的真正焦點是兩幅描寫蘇州繁華的長卷,以至於吳門畫派四大家的真蹟了。
我看過的明代繪畫史論著作中,高木森教授的《明山淨水——明畫思想探微》分析至為翔實。他說吳門四家中,沈周為正聲之岷源,文徵明為正聲之極峰,唐伯虎為異聲,仇英為反唱,點出了他們之間的傳承與分野。沈周博採元四家之所長,崛起了明代中期蘇州的吳門文人畫,展覽中的《千人石夜遊圖》為沈周晚年之作,畫中個我獨自徜徉大地,孤寂中包容寧靜沈思,其筆墨接近吳鎮,再直溯馬遠、夏珪的一角、半邊構圖,盡現「粗沈」風格。
有「粗沈」,也有「細文」。祝允明、文徵明的《蘭亭序》書畫合卷,珠聯璧合,先有祝的行書,後有文的繪畫,畫為文徵明晚年之作品,展現了《蘭亭序》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的景況。畫作中的山水、竹樹、人物,筆法複雜,細緻描劃,全幅又見暢敘幽情之文人雅意。
唐伯虎的《悟陽子養性圖》堪與《千人石夜遊圖》並觀,構圖皆近馬夏,且繁簡有致,富層次感,遠近、左右互相對照,又以一人獨觀天地,反映陽明心學的哲學痕跡外,也流露出物我之間的互融;《悟陽子養性圖》跟《蘭亭序》合卷一樣有書畫合璧,《悟陽子養性圖》後有文徵明行書《悟陽子詩敘》,道明悟陽子辭官歸隱,息氣養心的背景,參照畫作遠景的虛茫寬廣,更顯意義。
仇英的《清明上河圖》應該是展覽的焦點中心吧,從畫作可見仇英匠心獨具的過人技巧,只是仍不及張擇端的原作,至於黃念的仿作更是等而下之。仇英《清明上河圖》描寫精細,畫出蘇州城市民麕集,摩肩接踵的繁華景象,而卷首的青綠山水也不應輕易錯過。除此之外,展覽中謝時臣的《虎阜春晴圖》和陳洪綬的《鬥草圖》也是佳作,宜駐足細心賞味。若然看罷畫展能到蘇州一遊,就當然更好了。
大概《西湖十景圖》未免有點拘謹單調,鋒芒不及細緻生動的《姑蘇繁華圖》,後者確是風俗畫中的傑作,更遑論跟仇英的《清明上河圖》一較高下了。也許,展覽的真正焦點是兩幅描寫蘇州繁華的長卷,以至於吳門畫派四大家的真蹟了。
我看過的明代繪畫史論著作中,高木森教授的《明山淨水——明畫思想探微》分析至為翔實。他說吳門四家中,沈周為正聲之岷源,文徵明為正聲之極峰,唐伯虎為異聲,仇英為反唱,點出了他們之間的傳承與分野。沈周博採元四家之所長,崛起了明代中期蘇州的吳門文人畫,展覽中的《千人石夜遊圖》為沈周晚年之作,畫中個我獨自徜徉大地,孤寂中包容寧靜沈思,其筆墨接近吳鎮,再直溯馬遠、夏珪的一角、半邊構圖,盡現「粗沈」風格。
有「粗沈」,也有「細文」。祝允明、文徵明的《蘭亭序》書畫合卷,珠聯璧合,先有祝的行書,後有文的繪畫,畫為文徵明晚年之作品,展現了《蘭亭序》中「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的景況。畫作中的山水、竹樹、人物,筆法複雜,細緻描劃,全幅又見暢敘幽情之文人雅意。
唐伯虎的《悟陽子養性圖》堪與《千人石夜遊圖》並觀,構圖皆近馬夏,且繁簡有致,富層次感,遠近、左右互相對照,又以一人獨觀天地,反映陽明心學的哲學痕跡外,也流露出物我之間的互融;《悟陽子養性圖》跟《蘭亭序》合卷一樣有書畫合璧,《悟陽子養性圖》後有文徵明行書《悟陽子詩敘》,道明悟陽子辭官歸隱,息氣養心的背景,參照畫作遠景的虛茫寬廣,更顯意義。
仇英的《清明上河圖》應該是展覽的焦點中心吧,從畫作可見仇英匠心獨具的過人技巧,只是仍不及張擇端的原作,至於黃念的仿作更是等而下之。仇英《清明上河圖》描寫精細,畫出蘇州城市民麕集,摩肩接踵的繁華景象,而卷首的青綠山水也不應輕易錯過。除此之外,展覽中謝時臣的《虎阜春晴圖》和陳洪綬的《鬥草圖》也是佳作,宜駐足細心賞味。若然看罷畫展能到蘇州一遊,就當然更好了。
2 則留言:
展覽的焦點似乎仍然是姑蘇繁華圖吧。我亦比較喜歡清明上河圖。有說,這非仇英真蹟,然卻是好作品。
natasha
對啊,同意。我並不是非常喜歡風俗畫,所以我還是最欣賞《千人石夜遊圖》。
仇英《清明上河圖》當然好,唯一是匠氣重,不及張擇端原作。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