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池崇史不是我欣賞的導演,他以拍得快見稱,隨時一年三部片,例如去年就推出了《逆轉裁判》、《愛與誠》、《惡之教典》,看過了也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意料不到,《10億懸賞追殺令》實在不錯,相信木內一裕的原著小說是幕後功臣。
電影以文本和角色設置較為突出,而且討論工作、政府與家庭等生活要項,直指現代人倫理的核心所在。財雄勢大的蜷川(山崎努飾)因為孫女被殺,於是拿出十億懸賞,讓人追殺殺人犯清丸(藤原龍也飾),於是收留清丸的人,以至護士、貨車司機、警察等都為之瘋狂,都想殺之而後快,利字當頭,人人爭先。由於清丸要從福岡送到東京警察廳受審,警方派銘苅(大澤隆夫飾)和白岩(松嶋菜菜子飾)等五人護送,就在這個特別任務中,他們和清丸成為一路被跟蹤的眾矢之的。
核心人物是蜷川、銘苅、清丸三個老中青男人,各自代表了不同觀念,互相角力,形成眾聲爭鳴的戲劇效果,由於他們互有交手,如此產生了不同世界觀互相撞擊的花火,電影(或小說)好看之處全然在此。
清丸相對簡單,他是殺人如麻的慣匪、好色之變態狂、純粹邪惡的存在、必要之惡,沒有人會同情他,他成為人民公敵,卻死不懺悔。因為他邪惡,所以引起人們的焦慮,也為銘苅的工作帶來巨大壓力。
蜷川代表了金錢力量,他愛惜孫女是情有可原,可是以金錢和懸賞來達致正義的平衡,形成了情與理的不平衡狀態(不只懸賞,復仇本身也具有爭議性),畢竟懸賞引發貪念,而貪財是萬惡之根,由於金錢的力量,出現了性命的威脅、非理性的行為、法理的削弱和執法的難度。如果說非暴力抗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那麼以金錢來復仇抗命,就跌入扭曲的狀態裡了。
銘苅和白岩都是重視家庭的人,銘苅是鰥夫,以想像建構的故事來支撐個人的工作倫理,他在電影中是最正面的角色,不斷受到挑戰,也不斷探詢自己的價值觀是否正確。
如何探詢呢?先了解銘苅的價值觀吧。銘苅屬於典型的中產專業人士類別,相信法治原則,工作任命至上,盡量不以情感用事,態度認真專業,有節有理,可是看到同袍因為護送一個人渣,面對殺身之禍,互不信任,有人甚至早就被收買。銘苅在特別行動中,徹頭徹尾是一個工作至上的理想主義者,以完成任務為志業,這份傾向義務論(deontology)的道德絕對主義(moral absolutism),令他不會選擇傾向結果論(consequentialism)的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般,計算結果,權衡輕重。
《10億懸賞追殺令》表面上傾向義務論的道德絕對主義,但由於傷亡陸續發生,引發觀者一再探詢,形成了兩種倫理體系的拉扯與角力。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