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九一一事件的影片不少,有的志在療傷,有的志在控訴,而我很欣賞印度裔女導演美娜拉兒(Mira Nair)的《我不是拉登》(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出乎意料之外,影片對於香港今時今日的處境,更有反思的作用。
《我不是拉登》改編自巴基斯坦作家Mohsin
Hamid的同名暢銷小說。電影用了倒敘法,並選取政治驚悚片(political thriller)類型――白人教授在街頭被恐怖分子擄去,美國中情局的臥底記者借訪談卓根斯教授,希望找到線索,而卓根斯教授透過這次訪談,回望自己的過去。
卓根斯是典型的離地中產,十八歲就離開巴基斯坦到美國追尋夢想(可以跟《中國合夥人》互為比較),透過大學教育、投入西方的文化生活、進入估值公司,用已發展國家的經濟手段,回頭對付發展中國家的公司(如在菲律賓工廠進行人力資源重組),竭力擺脫自己原來的本土性,希望轉化成為「美國人」。這也是香港離地中產的普遍心理,就是一心賺錢和移民。
沒有九一一事件就沒有突發性的轉變,也就沒有戲劇性了。離地中產的變化,不只是卓根斯跟白人女子分手,以及九一一引發的許多效應,例如愛國主義、種族主義、美國海關關卡重重、一些人如驚弓之鳥等等,更重要的是,卓根斯終於明白企業的剝削手段(如對土耳其出版商毫不留情,打擊本土文化),以及他對自身文化產生新的認同,例如詩歌文學和伊斯蘭教,打開了可以安身立命的身份概念,於是他毅然離開美國和企業,回到出生地巴基斯坦,參與本土教育和本土發展的研探,由「美國夢」轉為「巴基斯坦夢」。
近年香港人的本土關懷意識大增,陳雲的《香港城邦論》和《香港遺民論》都受到追捧,大大小小的族群衝突時有所聞,本土政治也如箭在弦。雖然,香港的處境跟巴基斯坦不一樣(最明顯是宗教方面:巴基斯坦有伊斯蘭教作文化後盾,香港的基督教界在本土議題中幾乎缺席或邊緣化,反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台灣的本土性,有不少討論和行動),但是,香港和巴基斯坦都對龐大帝國心存芥蒂(巴國反美,香港拒共),如此激化了本土政治和族群意識。
《我不是拉登》對於現在熾熱的香港本土議題,留下出色的討論範本。片中的卓根斯是本土派學者,但明顯他不是歸了邊的原教旨主義者和恐怖份子,他保留自身的複雜性和獨立性。最終美國中情局的臥底記者誤殺學生,美巴矛盾很有可能更為熾熱。美娜拉兒畢竟有自己的立場――卓根斯在學生的葬禮中強調公民和平抗爭,而臥底記者也全面了解卓根斯的故事,可以說,放下帝國心態和暴力行為,本土政治跟和平行動結合,是片中呈現的立場。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