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人、書評人。著有《里爾克十論》、《字與光:文學改編電影談》、散文集《記憶散步》、詩集《記憶前書》、《記憶後書》及《記憶之中》,合著有《左文右武中師父 :劉家良功夫電影研究》,主編有《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新詩卷二》、《沉默的回聲》、《青春的一抹彩色——影迷公主陳寶珠:愛她想她寫她(評論集)》、《金庸:從香港到世界》、《五○年代香港詩選》、《香港短篇小說選2004—2005》、《2011香港電影回顧》、《讀書有時》三集、《民國思潮那些年》四集,合編有《香港文學的傳承與轉化》、《香港當代作家作品合集選.小說卷》、《香港文學與電影》、《香港當代詩選》、《港澳台八十後詩人選集》、《香港粵語頂硬上》及《香港粵語撐到底》等。2013年獲得香港藝術發展獎年度最佳藝術家獎(藝術評論)。2015年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2024年參加香港國際詩歌之夜。現為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香港電台《開卷樂》主持、《聲韻詩刊》《方圓》編委。
2023年12月24日
2023年12月23日
2023年12月21日
2023年12月19日
2023年12月18日
2023年12月13日
2023年12月8日
2023年12月1日
十二月三講
時間:2023年12月23日(六) 1:30pm
地址: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地址: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2023年11月30日
2023年11月23日
《拿破崙》:列尼史葛的上中下三策
《拿破崙》的好與不好都很明顯,最好看的是戰爭,由會戰帶動,這是上策。戰事包括了土倫圍城戰(Siege of Toulon,1793)、葡月政變(13 Vendémiaire,1795)、金字塔戰役(Battle of the Pyramids,1798)、奧斯特利茨之戰(Battle of Austerlitz,又稱三皇會戰,Battle of the Three Emperors,1805)、博羅金諾戰役(Battle of Borodino,1812)、滑鐵盧戰役(Battle of Waterloo,1815)。這六場著名戰事,成名之戰、鎮壓、遠征、大捷和大敗都有了。難得的是在特技年代,列尼史葛拍出了戰爭的臨場實在感,滑鐵盧戰役中,英普聯軍大敗拿破崙法軍的過程,別具說服力。
土倫圍城戰中,拿破崙還有一股衝動,也突出拿破崙擅長炮擊戰術,到奧斯特利茨之戰,已是一臉冷靜,指揮若定,舉手投足,運籌帷幄,但到了遠征俄國,拿破崙已失卻了氣度,電影中俄軍將帥一概沒有露面,一招堅壁清野的焦土政策,就令所向披靡的拿破崙大敗。到滑鐵盧戰役,拿破崙表面冷靜,但難掩焦慮,不及英軍統帥威靈頓公爵(Duke of Wellington)指揮若定。從幾場會戰,已見拿破崙的軍事才華、心理狀態以及個人限制。
《拿破崙》花了不少篇幅,刻劃拿破崙與約瑟芬(Josephine de Beauharnais,Vanessa Kirby飾)的婚戀,這是中策。電影細緻刻劃二人多年的感情,由拿破崙對約瑟芬的迷戀和嫉妒,二人生子的責任,以至針鋒相對,都有許多篇幅的表達。影片中一些拿破崙與約瑟芬的交流,還是用書信閱讀的畫外音方式交代,直探二人的內心世界。到最後,二人的離異以至於生死相隔,拿破崙與約瑟芬多年的感情帶入悲劇收場。整個感情敘事,其實相當完整。電影《拿破崙》中,約瑟芬的戲份實在相當多,在男性中心的霸業故事中,保留了這麼多的夫妻感情生活,為電影故事留下女性角度,好處是私事與戰事之間取得平衡妥協,但是總覺得有些偏離重點,夫妻關係的篇幅長,但難免事倍功半。
電影《拿破崙》的最大不足,就是對於拿破崙這個人的理解,這是下策。勒費弗爾(Georges Lefebvre)在《拿破崙》一書中問:「他究竟是怎樣一個人呢?我們很難給他勾畫一幅肖像,因為他的形象異乎尋常地在不斷演變」。拿破崙的內心、居心、雄心、野心,以至重重演變,在迅雷不及掩耳的劇情中,交代得比較不充分,難得的一幕是遠征埃及,埃及人向拿破崙展示木乃伊,劇情諷刺了拿破崙身型矮小,此外,拿破崙向早就死去的法老屍首,近身貼耳,似乎是要呈現歷史相差多麼遙遠的兩個霸者,一個已死,一個在生,沒有霸業可以超越時間,以至恆久。這是一個很好的場景,但是電影沒有更多交代和再發掘,而且如此意味深長的場面,實在是屈指可算。
拿破崙在世時,已知道藝術文化宣傳的重要,大衛(Jacques-Louis David)是拿破崙的御用畫師,發展「帝國風格」(Empire style),也為拿破崙畫了著名的油畫《拿破崙加冕》(The Coronation of Napoleon,現藏巴黎羅浮宮),列尼史葛在電影中拍了在巴黎聖母院登基加冕一幕,而大衛在一旁運筆細描。這重要的加冕一幕拍出來有點急促,未見鋪排和拿破崙的心理描繪。
電影《拿破崙》展現了列尼史葛的上中下三策,戰役場面為上策,拍得最可觀,夫妻關係為中策,拍得也吸引,個人內在的層面最缺乏,是為下策。
2023年11月7日
2023年11月2日
2023年11月1日
2023年10月30日
2023年10月19日
《盛夏餘燼》:火灼的天空
我在香港國際電影節看了《盛夏餘燼》(Afire, Roter Himmel,當時譯為《火灼的天空》),最近再在電影中心觀看,電影依然神采飛揚。
電影一開始的伏線就是愛與死,汽車在令人感到茫然無措的森林拋錨,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埋下死亡的結局。里昂(Leon)與朋友菲力斯(Felix)到森林中的別墅小屋創作,里昂是年輕文學作者,菲力斯結集攝影作品集,但小屋似有一女子的蹤跡,她當然是主角日後所愛的對象。
《盛夏餘燼》的核心意象是火,火是自然元素,火是生命的威脅,但火也是愛情、激情、生命力和創作力的象徵,浴火也可重生(柏索拍過《火鳳凰》Phoenix)。法國詩學理論家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的《火的精神分析》(The Psychoanalysis of Fire)有許多分析。
《盛夏餘燼》的男主角里昂在別墅小屋修改作品,等待編輯來討論文稿。里昂像男孩一樣,不懂如何他人溝通,得罪人多,稱呼人少,他一再昏睡,里昂的生命處於未醒的沉睡狀態,也處於孤立狀態,老是一個人打球,他手上是一本名為《影子》(Shatten)的書,他只是一團混沌的影子。
別墅的來客還有菲力斯、女子娜迪亞(Nadja)和沙灘救生員大衛(Devid),他們三人互相有生命的激情,溝通良好愉快,在黑暗中一起玩耍,他們有生命之火,唯獨里昂沒有。
飯桌上,大衛的幽默故事是令人意外的小把戲,伏線帶來意想不到的結局,其實《盛夏餘燼》本身也是如此。
編輯先生漢密特(Helmut)終於來別墅小屋,電影的節奏立即加快,一直不休至結尾。漢密特對里昂的小說興趣不大,反而對菲力斯和娜迪亞都有用心的交流,菲力斯的攝影作品集,只有兩個層次,一是從他人背後,拍看海的人的背影(觀察),二是拍他人正面(溝通),漢密特提出了拍海為第三層次(自然),可惜,自然有時是空虛的、平靜的,也可以是殘酷的,最終,自然吞噬了菲力斯。
漢密特來到小屋,我們才知道娜迪亞是文學學者,她研究德國浪漫主義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的《羅曼采羅》(Romanzero),也在飯局中背誦了《羅曼采羅》中的〈阿斯拉人〉(Der Asra)兩次,這是馮至的譯詩:
天天晚間走上走下
在噴水池的旁邊,
那裡濺著雪白的水花。
年輕的奴隸天天在晚間
站在噴水池旁發呆,
那裡濺著雪白的水花;
他的面色一天比一天蒼白。
一天晚上公主走向他,
匆匆地說了一句:
「我要知道你的姓名,
你的故鄉,你的家族!」
奴隸說:「我叫穆罕默德,
也門是我的故鄉,
我的家族是那些阿斯拉
他們若是愛,就要死亡。」
里昂的書稿配上菲力斯生前的攝影,其中有娜迪亞看海的背影,還有海的照片,但沒有娜迪亞的正面,生者與死者無法正面溝通,但生者與生者之間可以,只要里昂與娜迪亞的生命力點燃起來。結尾中,反而娜迪亞處於孤立狀態,一個人玩輪椅,里昂的愛情與創作之火,可以燃起娜迪亞嗎?
《盛夏餘燼》透過人生必經的愛與死,直指創作的本質,如此徹底,深深蘊藏藝術的真義和魅力。
2023年10月8日
2023年9月4日
2023年8月31日
《藍色巨星》:櫻花般在剎那間墜落
2023年8月27日
2023年8月6日
2023年8月2日
2023年8月1日
2023年7月26日
2023年7月22日
《奧本海默》:美國的普羅米修斯
奧本海默的形象除了是盜天火的普洛米修斯,他還是死神,世界的毀滅者(奧本海默的話Now I am become death, the destroyer of worlds. 取材自《薄伽梵歌》Bhagavad Gita)而在曼克頓計劃(Manhattan Project)中,奧本海默成為了「總導演」,建村(搭景?)、聯繫不同專家及部門、趕死線,最終是一場價值不菲的好戲,可怕的美誕生了。奧本海默也是基斯杜化路蘭作為電影導演的自我投射。
《奧本海默》帶有強烈的精英主義色彩,奧本海默是頂尖的科學家、關心社會的知識份子。但是精英的宿命,就是被人唾棄(就如蝙蝠俠),與世界格格不入(路蘭經常展現奧本海默與背景畫面的割裂)。奧本海默的不幸是多重的,深愛的人自殺身亡,創造原子彈,必然帶來毀滅,到奧本海默成功之後,杜魯門總統,以及美國原子能委員會主席Lewis Strauss,都不欣賞他。冷戰時期,奧本海默在國家安全的理由下,受到質疑,名聲和地位都不如以往。換言之,愛帶來死,創造帶來摧毀,成功帶來失敗,邪惡帶來不幸,國家擊倒個人。
《奧本海默》中,曼克頓計劃選擇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Los Alamos),就是奧本海默在學術追求與家人關係的平衡點。可是這個世界不單有匯聚,也有擴散,任何一件事、某一個行動、看法、理論、發現,擴散出餘波,沒有人知道將來的後果如何,而我們必需知道,人類已有能力毀滅這個世界,將所有人帶往無可挽回的死亡。
2023年7月21日
2023年7月18日
2023年7月7日
2023年7月5日
2023年7月3日
2023年7月1日
2023年6月29日
2023年6月26日
2023年6月11日
2023年6月9日
2023年6月1日
2023年5月28日
2023年5月15日
2023年5月2日
2023年4月21日
2023年4月20日
2023年4月19日
2023年4月2日
2023年4月1日
2023年3月28日
2023年3月17日
2023年3月13日
2023年3月6日
2023年3月2日
2023年3月1日
三月二講
1.金庸的電影世界 —《絕代佳人》(1953)映後談(現場和網上同步進行)
2.黃飛鴻電影的民俗記憶
時間:3月18日(六)14:30p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