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18日

行者本色——岑朗天《行者之錯步》


據聞此書花了作者十七年的時間。

本地文化評論人岑朗天的新著作名為《行者之錯步》,「錯」字用得有點出奇,但與此書的副題「誤解老子.悟解老子」似有對應,又正如作者在後記指出「錯」字「起初除了交錯的意思,還有出錯、走入歧路的意思。《老子》是一部(故意?)引人誤解的書」。接著,作者又認為「坊間很多《老子》和《莊子》的書,無論是論述、註釋以至借題發揮,不少採古為今用進路,即聲稱借鑒道家智慧,幫助現代人應付和解決種種當前課題。」岑朗天當然不同意這一種「于丹模式」的實用性心得解讀方法,反而是抽空了正面的實用意義。這一點,是我速讀全書一遍後才知道的。

起初,我還以為《行者之錯步》有一些文化社會批評的內容,也許是我誤解了作者本意,而事實上也並非付之闕如。有趣的是,當我感到作者快要從老子章句轉而就現代社會問題大發議論之際,卻發現文氣逆轉,很快又回到老子的文本。作者當有意而為之,繞過實用的意義闡發,而回歸個人心性。我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自頁107起,作者似對現代社會、城市及建制作出負面批評,但作者立刻連氣拋出四個詞彙「自知」、「自勝」、「知足」、「強行」,如果批評總是目標明確,歸於一些實在的方向和對象,那麼《行者之錯步》的作者似是打開了四個門,點出了四個方向、四種態度,而這些又不一定是遠離災禍的逃生門。

第二個例子自頁169起,論及「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補有餘。」作者並不認同左右政治思想的簡單詮釋方向,而是帶出「無為」的道理,不強力施為,採用微妙調控。這些道理對一般人來說似乎並不實用,好像只有綱領,但沒有條文。

《行者之錯步》沒有為讀者設下穩如泰山的立足點,正因為不明確,讀者才有空間補足虛位,也正因為有空位,才有走路的空間,自己找自己的路,而路可以是詮釋,可以是實踐的腳蹤,可以是迎向真實,也可以是尋找求索的證明。

岑朗天沒有挾老子以自居,沒有立講壇並以老子五千言的釋述而成家成派,反之,他放下身段,從講壇走下來,讓人自己與真實相遇。他說得清楚:「當我們拿著《老子》五千言,並不是回到他那曾經實實在在的一次,我們沒有時空穿梭的能力。那只是一次示範,就在進入這示範的過程中,我們也可當上行者,『介然有知』,自行上路,讓真實跟我們相遇。」

從古到今,已有多人提供各式各樣的意義,但意義並不是一種發明,而是人透過迎接所得到的,要得,當然先要兩手空空無一物,放下偏見;但得到不是擁有,沒有人能「擁有」意義,只有向前走,不斷調整,不斷在路上失去,才能與真實迎頭再遇。岑朗天在《行者之錯步》的詮釋方向正好展現出行者的本色,將老子五千言上的灰塵吹去,許多路就由此出現了。

2 則留言:

TSW,或鄧小樺 說...

登在哪裡?

鄭政恆 說...

啊,我忘了寫:
文匯報,2008.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