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2月25日

轉貼:在記憶裏創建(節錄)


文:陳智德

現代文學作品中的記憶主題也不勝枚舉,特別在每段歷史轉折時刻,又或在時代因素以外,對經驗斷裂特別敏感的作者也較多談論記憶,我想起二零零七年中在香港出版的一本詩集:鄭政恆《記憶前書》,書中的記憶不單在於個人,也關乎一個時代的公共生活記憶,它也有前文所說的懷舊和集體回憶成份,但亦同樣如前文所述,文學特別詩歌不會依從通俗劇和大眾傳媒的模式,而是以復現生活、重組意象的方式,作另一種的創建和抗衡。

在鄭政恆的《記憶前書》中,有《大澳的海岸》、《遠去的火車》、《樓梯街》等篇,它的香港生活除了現實景觀,更由不同的記憶空間構成;在《大澳的海岸》一詩,記憶的味道、記憶的聲音,都是由選擇組成,同樣也可由選擇略去,作者反覆談論的,不獨為真實景觀,更是記憶的選取。《遠去的火車》呈現一種由已逝的火車經驗所接連的時間性變遷,時空的消逝具象化為一列火車,是這詩的特點,它還有更多與火車相關的生活記憶細節,沿著路軌、月台、乘客和舊火車的聲音,串連出一種幽淡的美,像一齣小津安二郎或侯孝賢的電影,這也可說是一種記憶的美化,但不是一種外加和假想的美,而是以詩語言的選擇和組合,呈現記憶的本源所流露出。

《樓梯街》帶著明顯的物質性,即詩中的記憶是由連串建築、街景以至用手接觸具象的感官經驗而引起,由記憶的物質性一面開始,到詩的後半段,作者還談到記憶中的幻想,現實作為記憶的觸媒,卻相連著部份幻象,在詩結束時寫路人在交通燈前的等待,對應出樓梯街的記憶時間和歷史時空,由此而將全詩所呈現的真實、記憶與想像,引向更複雜的層面。

鄭政恆是二千年代用功甚勤、關注面亦闊的青年詩人,語言平實而不平板,遠離浮誇卻潛藏更堪咀嚼的情采。《記憶前書》探詢現實生活的舊物舊情,書中的記憶不是退回過去,反而更多地指向新的創建。舊的記憶作為時空連接物,使今天的生活更加立體可感,《記憶前書》中的記憶許多都指向今天,唯一的例外,可能是《在碼頭吹吹風的日子》一詩,已成為我輩永恆的記憶。

(原載《讀書好》第六期。鳴謝:智德)

另一書評:乘著那些記憶的翅膀
文:海芸

記憶一詞,美好而真實,筆者常常將無關痛癢的感覺牢固地記起,但對於生活中,一些重要情節只依附在感覺上,連自己亦分不清是記憶在先還是感覺在先。說來很奇怪,人的記憶空間到底有多少,能像電腦那樣數量化嗎?這是一直想知道的答案,有人可以像海綿那樣吸水、放水,而對於善忘的人,記憶總是模模糊糊的。
    關於記憶,鄭政恆(筆名艾歌)以記憶為主題出版了首本詩集《記憶前書》,這本詩集是他參加“年輕作家創作比賽”而獲得結集出版的,記錄了他從二○○二至二○○七年期間所寫過的詩及拍過的照片。由作者的記憶、夾雜著他穿梭港澳兩座城市的攝影作品,加上詩歌的體裁,這三種元素合起來產生了奇妙的效果,像記憶碎片,以各種姿態一一呈現於讀者面前。
    讀他的詩,可以看到香港最自然的生活片段,如在〈尾班列車〉中,他寫道:“坐在地下鐵的尾班列車/那是不能刻意的選擇/預定了在不被提示的時間/來到然後悄悄出發”,詩人對感覺的記憶,時間的逝去特別敏感,因此借助詩歌的翅膀精煉地刻畫描繪這種情懷,透過每個驛站之間等待的停頓,又寫“停頓與移動的兩個世界/我望著四散的手紋/像沒有方向的軌跡",反覆寫這是不能刻意的選擇,把虛無的物質透過手紋的象徵去具體呈現自己對命運的無奈感。
    鄭政恆作為居住在香港的城市人,生於斯,長於斯,在他的詩中,可以看到對本土有強烈的情感。在後序他亦稱自己是個愛懷舊的人,經常聽到舊城區為配合社會發展而要拆卸重建的消息,他認為必須有一些文字為這些歷史成為註腳,可以讓人沿著文字走過往的路,尋找昔日時光,而這些記憶不但屬於個人的,還是屬於集體的。
    因此鄭在〈不能缺少的一聲〉中寫:“我終於發現你們碰過的東西/遺失了一片記憶/許多都在殘酷的日子告訴我們:你來過。”在這首敘事詩中,他加入了一些北角的街道情景,如你的家、我的家、學校、北角渡海碼頭、巴士站等等,充滿了電影蒙太奇手法,蘊藏了他對這片記憶的思緒,而這片記憶是與一段青春歲月互相依附著,又如〈灣仔老街印象〉中,“街角處斑駁的牆身/我彷彿聽到/一種初生的啼哭/是幼弱聲帶的第一次振動”,還有〈大澳的海岸〉及〈皇后大道上聽電車駛遠〉,在這座繁華都市的背後,鄭用他的方式寫出香港,以記錄一座城市的變遷,用他的角度拍出城市,令讀者發現其寧靜之處,生怕人們三分鐘熱度、崇尚速食文化的時候,忘卻城市街偶,生怕“在靜默中我來尋找/只有我獨自的呼吸/貪婪地吸著時間"。
    他更藉港澳歷史文化的相近,在澳門基督教墓園時,寫出了“樹上藏有太多的回憶”,從葉脈的方向,從墓碑之間勾勒出香港的輪廓,用葉子與樹的關係,感悟生死的循環不息,且在記憶與想像之中,選擇重組生活與詩意的景象,揭開隱秘的符號。
    如果,記憶是代表過去,鄭政恆的《記憶前書》是帶着與生活的抗衡記錄這座城市的剪影,雖然這樣未必改變到任何狀況,但至少坐上了記憶的翅膀,在不可復返的生活中,我們可以在“相識的日子是無法解開的謎題”中,等待種種記憶的到來。

(原載《澳門日報 》2014.9.28)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