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和香港,雖然前者是國家,後者是城市,但不論在經濟發展和文化面貌,都有很多可以比較的地方。其實只要去新加坡一看,就可以知道那裡是一個半唐番的地方,混雜的程度甚至可能比香港更甚,陳國華的《玉鳥飛》也反映出這種混雜性(hybridity)。事實上。陳國華本人也是多才多藝,作曲、唱歌、導演、文學創作皆可一手包辦,由於他有多種不同才能,《玉鳥飛》的跨界空間就更大了(他較受注目的創作,如2003年為默片《小玩意》創作的配樂,也是跨界作品)。
《玉鳥飛》的空間設計是這樣的(左右方是按觀眾的角度而言):高台左方是說書人(陳國華),他以英語講述故事,高台右方主要是屬於舞者(梅卓燕),有時她也會在高台下。舞台左方是樂隊和歌者,配器可謂中西合璧,有二胡、笙、管子、笛子、大提琴和鋼琴等,舞台右方是敲擊手(唐舜菁)。
《玉鳥飛》的故事是關於玉鳥與小男孩的神話傳說,也有點童話色彩,除了玉鳥漂洋過海,河中正邪力量互相爭鬥等歷險情節外,文本主題離不開現代發展對傳統價值的強烈衝擊,彷彿對應德國社會學大師韋伯(Max Weber)提出的解魅(Disenchantment)論點,創作人面對高度發展的世界,重提人文傳統的價值與神秘一面。於是,故事中的玉鳥宮成為最後的堡壘,玉鳥心中不無失意絕望,甚至於玉鳥宮會成為主題公園等等。
由此我想,《玉鳥飛》的混雜性,一方面是緣於新加坡固有的混雜性,具有文化多元主義的包容習慣,另一方面也是現代技術世界的統制力量太強大,創作人需要召喚東西方文化傳統,跨越音樂、舞蹈、文學三種不同媒界,以進行抵抗,當中所召喚的感官刺激――視覺、聽覺、想像力,甚至乎嗅覺――可以說是進入頹廢(decadent)的美學世界,也是對現代理性思維的消極抗阻。
好了,《玉鳥飛》需要有跨界性質,但中心也是明顯,就是說書人陳國華口中的故事,或故事中守護著傳統的玉鳥。孤立來看,《玉鳥飛》的音樂沒有很獨特的個性,但也成功地融和東西方的音樂元素,配合四位歌者「講述故事」,或襯托飛翔和戰鬥的「場面」。至於吃重的敲擊,大體上也是為故事服務。另一邊廂,梅卓燕的舞蹈,其實沒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原因就是故事文本的主導地位甚強,舞蹈幾乎是為了具體的文本服務,想像和感受的空間不大,當然梅卓燕融合中國舞與現代舞的風格,放在《玉鳥飛》是相當適切的。
從《玉鳥飛》,我們看以想到新加坡和香港的文化邊緣位置,一直以來兩地給人的印象是發展興旺、重商色彩濃厚,但文化發展上卻似乎一直處於中游位置,高不成,低不就,以東方標準看不夠東方,以西方標準看又不夠西方,予人浮城無根之感。《玉鳥飛》也帶給我相似的感覺,總的來說是過於輕盈,不同素材過於實用,跨界的嘗試當然有意義,但怎樣跨界才不會互相此消彼長呢?東方與西方的平衡是怎樣體現的呢?特別是在文化藝術範疇裡,西風壓倒東風,如何運用中國傳統素材才不至於陷入拿來主義的危機呢?《玉鳥飛》的演出,最值得討論的大概不是表演本身,而是表演背後,以至於我城的文化定位問題。
《玉鳥飛》的空間設計是這樣的(左右方是按觀眾的角度而言):高台左方是說書人(陳國華),他以英語講述故事,高台右方主要是屬於舞者(梅卓燕),有時她也會在高台下。舞台左方是樂隊和歌者,配器可謂中西合璧,有二胡、笙、管子、笛子、大提琴和鋼琴等,舞台右方是敲擊手(唐舜菁)。
《玉鳥飛》的故事是關於玉鳥與小男孩的神話傳說,也有點童話色彩,除了玉鳥漂洋過海,河中正邪力量互相爭鬥等歷險情節外,文本主題離不開現代發展對傳統價值的強烈衝擊,彷彿對應德國社會學大師韋伯(Max Weber)提出的解魅(Disenchantment)論點,創作人面對高度發展的世界,重提人文傳統的價值與神秘一面。於是,故事中的玉鳥宮成為最後的堡壘,玉鳥心中不無失意絕望,甚至於玉鳥宮會成為主題公園等等。
由此我想,《玉鳥飛》的混雜性,一方面是緣於新加坡固有的混雜性,具有文化多元主義的包容習慣,另一方面也是現代技術世界的統制力量太強大,創作人需要召喚東西方文化傳統,跨越音樂、舞蹈、文學三種不同媒界,以進行抵抗,當中所召喚的感官刺激――視覺、聽覺、想像力,甚至乎嗅覺――可以說是進入頹廢(decadent)的美學世界,也是對現代理性思維的消極抗阻。
好了,《玉鳥飛》需要有跨界性質,但中心也是明顯,就是說書人陳國華口中的故事,或故事中守護著傳統的玉鳥。孤立來看,《玉鳥飛》的音樂沒有很獨特的個性,但也成功地融和東西方的音樂元素,配合四位歌者「講述故事」,或襯托飛翔和戰鬥的「場面」。至於吃重的敲擊,大體上也是為故事服務。另一邊廂,梅卓燕的舞蹈,其實沒有很大的發揮空間,原因就是故事文本的主導地位甚強,舞蹈幾乎是為了具體的文本服務,想像和感受的空間不大,當然梅卓燕融合中國舞與現代舞的風格,放在《玉鳥飛》是相當適切的。
從《玉鳥飛》,我們看以想到新加坡和香港的文化邊緣位置,一直以來兩地給人的印象是發展興旺、重商色彩濃厚,但文化發展上卻似乎一直處於中游位置,高不成,低不就,以東方標準看不夠東方,以西方標準看又不夠西方,予人浮城無根之感。《玉鳥飛》也帶給我相似的感覺,總的來說是過於輕盈,不同素材過於實用,跨界的嘗試當然有意義,但怎樣跨界才不會互相此消彼長呢?東方與西方的平衡是怎樣體現的呢?特別是在文化藝術範疇裡,西風壓倒東風,如何運用中國傳統素材才不至於陷入拿來主義的危機呢?《玉鳥飛》的演出,最值得討論的大概不是表演本身,而是表演背後,以至於我城的文化定位問題。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