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6日

台片速記:《海角七號》、《渺渺》、《九降風》、《花吃了那女孩》

《海角七號》:3/5
沒有台灣新浪潮的文藝冷靜,也沒有台灣青春片慣用的同性戀題材,但有源自於歷史、音樂、傳統、鄉土的感情。創作者藉著本土意識引發共鳴,娛樂性高於《最遙遠的距離》,內涵遜於《練習曲》,結果感性與笑聲蓋過一切。

《渺渺》:3/5
一部將暗戀初戀同性戀一概包羅的純愛電影,節奏明快,用了《藍色大門》的三角男女追逐公式,再加上一段他愛他永訣傷痕,成績青出於《藍》。選用鄒族音樂家高一生的《長春花》比陳綺貞《旅行的意義》更教人喜出望外。

《九降風》:3/5
相對於《烈日當空》的豪放及眩目技法,本片顯得婉約而深情,瀰漫揮之不去的青澀情懷。電影以棒球和電單單兩個母題貫穿,帶出關係的崩解、青春的惜別和如煙的歲月,直至在少年英雄面前拋出自己收不回來的親切時光。

《花吃了那女孩》:3/5
電影恍若MV組接,美麗設計加上清純歌曲。四段中,一與三太普通,二與四較生動,張榕容帶點神經質的演出不俗,林嘉欣帶來漫畫式的誇張方法。最後陳綺貞的獨白點出快樂二字,原來四段感情關係是如此簡單自我感覺良好。

(刊於《星期日明報》11.23、11.30、12.7、4.26)

2008年11月21日

深圳何香凝美術館.王克平作品展及羅永進攝影展

近一個多月的日子,去了深圳兩遍,重複再去的除了購書中心,還有位處華橋城的何香凝美術館。

九月去美術館,看了「視覺政治學:另一個王廣義」,展出了王廣義自1989年以來的裝置藝術作品,藝術家透過不同作品思考國家身份、政治信仰、冷戰和九一一事件後的世界政治格局等議題,但我老是覺得藝術家討論政治問題不痛不癢,不夠深入,回頭看藝術表現,又不算高明和新穎。兩面都不討好。

十一月去美術館,看了「王克平作品展(1979-2006)」及「域.寓.欲——羅永進攝影展」兩個展覽(展期至11月23日),卻是各領風騷,帶來雙重的喜悅和發現。

王克平是知名的雕刻家,1979年他加入星星畫會,開展美術創作。1984年後定居法國。這次回顧展展出了王克平二十七年來創作的四十三件作品,當中少不得七十年代末的兩件成名作《偶像》和《沉默》,前者是拉成長方形的毛主席頭像,展示個人崇拜的荒謬可笑;後者的頭像一隻眼封了,嘴巴給木頭塞住,展示文革時期人民的思想和表達都被壓制了。《偶像》和《沉默》構成了在沉默中爆發的、對偶像崇拜的有力控訴。

作品展中佔絕大多數的雕塑不是政治性、時代性的作品,而是貫徹始終的女體雕刻。這些作品中的女性大多有一個髮髻和一對碩大的乳房,帶有母系社會中女體崇拜的民俗意味,但我更欣賞藝術家為靜止穩固的木雕本質以外注入了動感和活力,有些作品中的女體只是安穩地站立,但有的好像在翩然起舞,扭動身軀,動靜之間放射出生命的能量。這些作品多取名《無題》,但只要運用一下想像力即可還原/構成出女性的形象來。又好像其中一個名為《祈禱》的木雕,木頭摺曲然後向前伸展,好像一個女性雙膝下跪俯拜,具象與抽象之間凝住了扎根大地自然的宗教感覺。

王克平的作品沒有繁複的概念和理論陳述,意義在木頭和藝術家之間逐步建立,形狀是載體,但得意之後可以忘形,對於觀賞者來說也是同樣道理。楓樹、胡桃樹、櫻桃樹、橡樹等不同的樹木帶來不同的顏色、光澤和質感,好像一個又一個獨特的女性軀體,不同的肉身有不同的靈魂、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經歷、不同的過去。在王克平的作品中,我們看到木頭的肉身——年輪是經、紋理是緯,這是欲望、時間和思想的地圖,自然生命就是目的地。

「域.寓.欲——羅永進攝影展」展出了羅永進從1996年到2008年來的九十六幅攝影作品,作品的質素很參差,好的令人拍案叫絕,差的卻叫人沮喪。羅永進善於捕捉光影、獨特的角度與對象,而美感是必不可少的元素,例如《南屏居》這個較大型的作品,噴墨打印在三十六張宣紙上,再組合成分割的畫面,畫面上是許多不同圖案的窗櫺,古雅幽靜的氣氛輕輕越過了窗櫺的裡外。一些較小型的作品,例如四幅裱裝得像水墨畫的黑白攝影,成功地利用路和水漬、天空和建築、天和樹、牆和影的黑白對比,重建出一個古典意境的傳統世界。但另一些較小型的作品《異物》系列,光影與物象組合成一個不太真實而略為詭異世界,又叫人感到無法名狀的神秘。

王克平的雕塑與羅永進的攝影都展示了東方的美感,前者的立體作品風格如一,著眼於女體、自然與生命,背後是得意忘形的東方美學,而後者的平面作品風格不一,聚焦於光影、建築與日常生活中的微小細節,有些回歸到東方美學,有些回歸到個人片刻的情緒感覺。

2008年11月15日

《保持通話》——保持溝通,先輸反勝

及至《保持通話》(2008),陳木勝嘗試改編荷里活電影《駁命來電》(Cellular,2004)的劇本,令電影劇情更緊湊了,場面調度更豐富多變,雖然原創的功勞要歸於原作,但眼前結果是《保持通話》比《駁命來電》更勝一籌。陳木勝比較忠於原作,既保留了公路、機場、學校、木屋、鷹架等基本場景,以及犯罪錄像影帶、來電、購買充電器、飛車、攔途奪車、手槍嫁禍、救人等基本情節,但次序、用途及效果已經大為改動,而人物的性格和經歷都比原作具體。——事實上,香港小城並不大,需要主角頻頻撲撲才夠緊張刺激,《保持通話》中的大小事情只是在數小時之內發生(即使主角要上飛鵝山及去機場),跟觀眾安坐戲院的實際時間其實相差不遠,加上四條人物主線同時駢進前往,至機場一段才四條主線歸元合一,加添了劇力的緊湊程度,也超越了原作《駁命來電》的緊張水平。

(刊於《香港電影》第十二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