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26日

物語╱暮春

(刊於《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第六期)

2011年7月20日

《黑癲鵝先生》――地產經紀的悔悟

                想不到一本1938年的兒童文學作品《波普先生的企鵝》(Mr. Popper's Penguins可以改編成為一部爆笑喜劇。原著的窮畫家搖身一變,成為以收樓收地為業的富有地產經紀,作為香港觀眾,自然看得更百感交集了。
               先說占基利Jim Carrey)的演出,繼2009年的《聖誕頌歌》(A Christmas Carol後,他蟄伏一年,以黑癲鵝先生》重出江湖,依然證明他是當今美國最頂尖的喜劇演員,他甚至有一份自信能與差利卓別靈比一比。《黑癲鵝先生》中的企鵝愛看差利,有趣的企鵝與差利的步姿相似,企鵝眼定定看《淘金熱》(The Gold Rush馬戲團》(The Circus從軍記》(Shoulder Arms),試想想――企鵝看差利,猶如我們看占基利,占基利與差利在喜劇電影傳統上的平行對照,在此不言而喻。
               說回影片本身。黑癲鵝先生的笑料當然不少來自六隻企鵝,但重心其實是家庭與事業的相互對立。占基利飾演的波普先生事業有成,但他成功的背後其實放棄了感情與家庭,電影中的契機是六隻視他如父親的企鵝,忽然從南極送到紐約的家門,許多大小事件令波普先生的心慢慢暖化,同時他的兩個孩子因為企鵝的關係,更願意和他一起。最終,企鵝在波普先生一家帶領下,逃出了動物園的掌控,又竟然企鵝會在人們面前選擇了波普先生的感情而非動物園的食物,這就正如波普先生終於選擇了家庭至上而非事業第一。以上這些情節,加上波普老先生最後的信,令波普先生回歸到家庭,與子女甚至前妻重修舊好。
               當然同樣重要的,還有波普先生事業關鍵點的收地事件,令波普先生重新面對自己的過去,連繫人與地方的感情記憶,他選擇了保留著名餐廳Tavern on the Green而非清拆,因為土地不單單只有經濟價值,而且有情感意義,感情確非銀碼所能衡量,也非外人所能明白。波普先生透過回到童年時與父親去過的餐廳Tavern on the Green,才能夠打開他和他父親的脆弱關連,影片最終波普先生一家到南極去旅行,更令三代人祖父生前最後一站正是南極與企鵝家庭都得以圓滿。
                片中的笑料很多,例如六隻企鵝跟蹤波普先生到了古根漢博物館Guggenheim museum,將現場攪得一塌糊塗(導演擅用了建築的迴旋結構,方便企鵝滑行。另外,會飛的企鵝我未見過,但電影中就有(全場掌聲如雷!),許多場面實在有趣,不必細表了。不錯,黑癲鵝先生》是挺適合一家大細去看的喜劇,更適用於香港的大眾,因為這是地產經紀的一場悔悟,香港確實很需要意識形態上的轉向,擺脫地產霸權的陰影。雖然影片美好得有點過份,也是典型的荷里活美夢世界,而我希望悔悟,是由真誠的情感所默默帶動的。

書展三講

1. 詩意場域中的弱勢主體
7月20日 (星期三) 下午12時30分至下午1時 30分
地點:Kubrick攤位(Hall 1, 1A-D36)
講者:梁秉​鈞、翁文嫻、鄭政恆

2. 從文學到電影 -《酒徒》電影欣賞及分享會
7月24日 (星期日) 下午2時30分至下午4時
地點:演講廳2
講者:李歐梵教授、鄭政恆、黃國兆

3. 文學雜誌新方向
7月25日(星期一)下午6時30分至下午8時
地點:Kubrick攤位(Hall 1, 1A-D36)
講者:高俊傑、鄭政恆

2011年7月11日

2011年7月10日

天人感通、終極關懷――《生命樹》

(刊於《明報》2011.7.10。另有文章與神對話――《生命樹》,見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