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9月22日

《逆權司機》:我只是個的士司機

    印象中,今年初至今看過的南韓電影不多,比較有印象的有河正宇主演的災難片《活埋35夜》,洪尚秀的藝術片《等一個人的心灣》,還有動作片《惡女》,聽說《軍艦島》也相當不俗,最近我還看到宋康昊主演的《逆權司機》,電影別具社會現實意義。
    看到片名和人名,《逆權司機》令人想到宋康昊擔任主角的另一部作品《逆權大狀》,事實上兩部電影都聚焦八十年代初南韓的民主化運動,而且以真人真事為改編題材,《逆權大狀》是關於釜林事件和盧武鉉,《逆權司機》就關於光州事件和已故德國記者Jurgen Hinzpeter
顧名思義,《逆權司機》中的主角是一名的士司機(真實姓名為金士福,已於1984離世),片初他只是為求兩餐的普通人,對大學生示威不表同情,他也是一個單親的好爸爸,獨力供養女兒,經濟狀況左右為難,但總算可以過日子。恰巧,德國記者彼得從日本來到漢城,他希望到光州採訪拍攝大型群眾運動,並在宵禁之前返回漢城,而來回車費酬勞是十萬韓圜。此時的士司機因為拖欠了幾個月屋租,急需金錢,所以捷足先登,招攬這筆外快生意。
旅程是電影的重點,而且是改變人心的一場挑戰與冒險。
記者和的士司機來到光州,正值光州事件期間,也就是南韓總統朴正熙遇刺後,軍人全斗煥在1979年發動雙十二政變,一舉掌握了軍政大權,實施獨裁統治,卻引發光州的市民發起大型群眾示威行動,結果全斗煥指派軍隊用強硬武力鎮壓,造成平民百姓死傷慘重,同時他也封鎖輿論消息,抹黑群眾的民主運動。1980年的光州事件過了七年,六月民主運動終於令南韓全面民主化。
《逆權司機》中,的士司機本來不關心政治,但他親歷現場的事件後產生內心變化,本來他大可一走了之,但在家庭和正義之間,他還是憑道德勇氣選擇了正義,幫助德國記者彼得將拍攝到的第一手真實片段,從光州帶回漢城以至日本,令世人知道光州事件的殘酷真相。
living in truth,活在真實中,誠實無偽,甚至乎成功不必我在,功成其中有我,大公無私,捨生取義,都是電影指向的崇高精神,令人為之義氣填膺。可是今時今日在香港看《逆權司機》,有甚麼意義呢?
關心社會,不在安全的小圈子中逃避,似是基本的一步,但同時我們了解到政府以至背後黨國的強權勢力,是不會同情市民百姓的,南韓經歷了1960年的四一九革命和1980年的光州事件,到1987年的六月民主運動,前後經歷了27年的獨裁統治和民主抗爭,付出了許多人的性命與前途,才達到民主社會。香港人一直有乘便車的心態,八九十年代的民主化有英國殖民者恩賜的成份,回歸二十年的進程卻是舉步維艱,現實的代價恐怕無可避免,像的士司機一般的人心改變和道德感提升,期盼有一天會到來。

2017年9月4日

2017年9月1日

張婉雯:時光微塵

(刊於《明月》2017年9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