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25日

《我不是拉登》:離地中產的轉變

                面對九一一事件的影片不少,有的志在療傷,有的志在控訴,而我很欣賞印度裔女導演美娜拉兒Mira Nair《我不是拉登》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出乎意料之外,影片對於香港今時今日的處境,更有反思的作用。
      《我不是拉登》改編自巴基斯坦作家Mohsin Hamid的同名暢銷小說。電影用了倒敘法,並選取政治驚悚片political thriller類型――白人教授在街頭被恐怖分子去,美國中情局的臥底記者借訪談卓根斯教授,希望找到線索,而卓根斯教授透過這次訪談,回望自己的過去。
                卓根斯是典型的離地中產,十八歲就離開巴基斯坦到美國追尋夢想(可以跟《中國合夥人》互為比較),透過大學教育、投入西方的文化生活、進入估值公司,用已發展國家的經濟手段,回頭對付發展中國家的公司(如在菲律賓工廠進行人力資源重組),竭力擺脫自己原來的本土性,希望轉化成為「美國人」。這也是香港離地中產的普遍心理,就是一心賺錢和移民。
               沒有九一一事件就沒有突發性的轉變,也就沒有戲劇性了。離地中產的變化,不只是卓根斯跟白人女子分手,以及九一一引發的許多效應,例如愛國主義、種族主義、美國海關關卡重重、一些人如驚弓之鳥等等,更重要的是,卓根斯終於明白企業的剝削手段(如對土耳其出版商毫不留情,打擊本土文化),以及他對自身文化產生新的認同,例如詩歌文學伊斯蘭教,打開了可以安身立命的身份概念,於是他毅然離開美國和企業,回到出生地巴基斯坦,參與本土教育和本土發展的研探,由「美國夢」轉為「巴基斯坦夢」
              近年香港人的本土關懷意識大增,陳雲的《香港城邦論》和《香港遺民論》都受到追捧,大大小小的族群衝突時有所聞本土政治也如箭在弦。雖然,香港的處境跟巴基斯坦不一樣最明顯是宗教方面:巴基斯坦有伊斯蘭教作文化後盾,香港的基督教界在本土議題中幾乎缺席或邊緣化,反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對台灣的本土性,有不少討論和行動,但是,香港和巴基斯坦都對龐大帝國心存芥蒂巴國反美,香港拒共),如此激化了本土政治和族群意識
            《我不是拉登》對於現在熾熱的香港本土議題,留下出色的討論範本。片中的卓根斯是本土派學者,但明顯他不是歸了邊的原教旨主義者和恐怖份子,他保留自身的複雜性和獨立性。最終美國中情局的臥底記者誤殺學生,美巴矛盾很有可能更為熾熱。美娜拉兒畢竟有自己的立場――卓根斯在學生的葬禮中強調公民和平抗爭,而臥底記者也全面了解卓根斯的故事,可以說,放下帝國心態和暴力行為,本土政治跟和平行動結合,是片中呈現的立場。

2013年9月16日

2013年9月9日

2013年9月6日

《10億懸賞追殺令》:工作的倫理

                三池崇史不是我欣賞的導演,他以拍得快見稱,隨時一年三部片,例如去年就推出了逆轉裁判》、《愛與誠》、《惡之教典》,看過了也沒有留下深刻的印象。意料不到,《10億懸賞追殺令》實在不錯,相信木內一裕的原著小說是幕後功臣。
               電影以文本和角色設置較為突出,而且討論工作、政府與家庭等生活要項,直指現代人倫理的核心所在。財雄勢大的蜷川(山崎努飾)因為孫女被殺,於是拿出十億懸賞,讓人追殺殺人犯清丸(藤原龍也飾),於是收留清丸的人,以至護士、貨車司機、警察等都為之瘋狂,都想殺之而後快,利字當頭,人人爭先。由於清丸要從福岡送到東京警察廳受審,警方派銘苅(大澤隆夫飾)和白岩(松嶋菜菜子飾)等五人護送,就在這個特別任務中,他們和清丸成為一路被跟蹤的眾矢之的。
               核心人物是蜷川、銘苅、清丸三個老中青男人,各自代表了不同觀念,互相角力,形成眾聲爭鳴的戲劇效果,由於他們互有交手,如此產生了不同世界觀互相撞擊的花火,電影(或小說)好看之處全然在此。
                清丸相對簡單,他是殺人如麻的慣匪、好色之變態狂、純粹邪惡的存在、必要之惡,沒有人會同情他,他成為人民公敵,卻死不懺悔。因為他邪惡,所以引起人們的焦慮,也為銘苅的工作帶來巨大壓力。
                蜷川代表了金錢力量,他愛惜孫女是情有可原,可是以金錢和懸賞來達致正義的平衡,形成了情與理的不平衡狀態(不只懸賞,復仇本身也具有爭議性),畢竟懸賞引發貪念,而貪財是萬惡之根,由於金錢的力量,出現了性命的威脅、非理性的行為、法理的削弱和執法的難度。如果說非暴力抗命,是站在道德的制高點,那麼以金錢來復仇抗命,就跌入扭曲的狀態裡了。
                 銘苅和白岩都是重視家庭的人,銘苅是鰥夫,以想像建構的故事來支撐個人的工作倫理,他在電影中是最正面的角色,不斷受到挑戰,也不斷探詢自己的價值觀是否正確。
                如何探詢呢?先了解銘苅的價值觀吧。銘苅屬於典型的中產專業人士類別,相信法治原則,工作任命至上,盡量不以情感用事,態度認真專業,有節有理,可是看到同袍因為護送一個人渣,面對殺身之禍,互不信任,有人甚至早就被收買。銘苅在特別行動中,徹頭徹尾是一個工作至上的理想主義者,以完成任務為志業,這份傾向義務論deontology的道德絕對主義moral absolutism,令他不會選擇傾向結果consequentialism效益主義(Utilitarianism)般,計算結果,權衡輕重。
              《10億懸賞追殺令》表面上傾向義務論的道德絕對主義,但由於傷亡陸續發生,引發觀者一再探詢,形成了兩種倫理體系的拉扯與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