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31日

譯詩裏外的老香港

(刊於《明報》2015.1.31)

2015年1月30日

2015年1月29日

在佔領區吹吹風的日子

風很大的日子
我跟你到佔領區吹吹風
街道是我們的
標語是我們的
專制不是我們的
謊言不是我們的

風很大的日子
我跟你到佔領區吹吹風
聲音是我們的
行動是我們的
挫敗不是我們的
破壞不是我們的

風很大的日子
我跟你到佔領區吹吹風
空間是我們的
理性是我們的
憎恨不是我們的
利益不是我們的

風很大的日子
我跟你到佔領區吹吹風
是我們的
愛是我們的
在旺角吹吹風的日子
在銅鑼灣吹吹風的日子
在金鐘吹吹風的日子

是我們的

(收錄於《黃詩帶》)

2015年1月26日

電影與詩人

(刊於《HKinema》第二十九期 )

2015年1月16日

一月兩講

一、「香港文學的暗角」座談會
17/1/2015 ()14:00-16:00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
二、《七金屍》映後談
17/1/2015 ()7:30pm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2015年1月13日

走向民主的盛世?

(刊於《明報》2015.1.11)

2015年1月8日

《大眼睛奇緣》: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添布頓(Tim Burton)的《大眼睛奇緣》Big Eyes),來到相對現實的世界,題材取自美國五六十年代的真人真事,有時現實比想像更離奇。片中女主角MargaretAmy Adams飾,令人想起《騙海豪情》)原是帶著女兒的母親,與丈夫離異,以畫畫為業餘嗜好,作品經常以女兒的大眼為藍本,她在三藩市遇上假冒藝術家的經紀Walter Keane,兩人迅速結婚。由於Walter長袖善舞,更在Margaret的大眼女孩畫作上簽上自己的姓氏,作品受大眾追捧歡迎,Margaret還是寂寂無名。
        不難發現,《大眼睛奇緣》有許多二元對立,例如五十年代的保守與六十年代開始的解放,正是新舊世界的轉折時代,男女、夫妻的角色也在變化。宗教也有一席之地,前有天主教會教導妻子順服丈夫(當然這樣的教導難免以偏概全),後有耶和華見證人的來客,教導聖經提摩太後書》的經文――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
                然而,《大眼睛奇緣》是以藝術創作為重心,電影帶出的問題是,在一個機械複製時代(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大眾感性消費的年代、不重視原創和道德的世界,創作藝術作品的意義是甚麼。眼睛為靈魂之窗,外在的衝擊侵蝕靈魂,Walter好比浮士德故事中的魔鬼梅菲斯特,金錢的魅力也令人迷迷糊糊,而人的靈魂之內,還有創作和道德的求美求真意志。
               藝術的意義不斷變化,從具象到抽象,從神到人,西方藝術擺脫了宗教的目的,成為人再現現實,刻劃印象和表現內心的手段,在戰爭的年代前後,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一度成為主流,可是在機械複製時代,藝術靈光消逝,大眾消費引帶潮流,普普藝術(pop art)打破商業和藝術、大眾與精英的分野。然而,當藝術家的名聲,一路受大眾追捧(最著名的例子是Andy Warhol),媒體、老板和經紀興風作浪,與此同時,藝術家的身份與創作道德,也漸漸模糊了。幸好有藝評人、教會和法官為創作者伸張公道。因此,《大眼睛奇緣》的尾段,主場景由畫展和畫室,轉入法庭,其實也是重建道德的過程。始終,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大眼睛奇緣》確有神采,例如Margaret行超市時(罐頭令人想起機械複製和Andy Warhol),看到人人都是大眼睛女孩的惡夢,道明靈魂和藝術的衰變。影片也有一點Gothic文藝的色彩,例如大屋中沒有人可以進去的,幽暗而神秘的畫室,被指控為瘋婦的女人,然而這一次瘋婦克勝了丈夫,刺穿了存在於家庭和藝術界中的謊言(Walter甚至說美國就是謊言的國家),當靈光消逝了,也會回來。

2015年1月5日

從悲愴到展望

(刊於《經濟日報》2015.1.5)

2015年1月2日

2014我的十大電影

《冬日甦醒》(Winter SleepNuri Bilge Ceylan
《輝耀姬物語》(高畑勳)
《星際啟示錄》(InterstellarChristopher Nolan
《情迷月色下》(Magic in the moonlightWoody Allen
《挪亞:滅世啟示》(NoahDarren Aronofsky
《羅馬浮世繪》(The Great BeautyPaolo Sorrentino
《百萬獎金夢》(NebraskaAlexander Payne
出埃及記:神王帝國》(Exodus: Gods and KingsRidney Scott
《大眼睛奇緣》(Big EyesTim Burton
《我們都是這樣長大的》(BoyhoodRichard Linklater

2014古典音樂界的個人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