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月8日

《大眼睛奇緣》: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

                添布頓(Tim Burton)的《大眼睛奇緣》Big Eyes),來到相對現實的世界,題材取自美國五六十年代的真人真事,有時現實比想像更離奇。片中女主角MargaretAmy Adams飾,令人想起《騙海豪情》)原是帶著女兒的母親,與丈夫離異,以畫畫為業餘嗜好,作品經常以女兒的大眼為藍本,她在三藩市遇上假冒藝術家的經紀Walter Keane,兩人迅速結婚。由於Walter長袖善舞,更在Margaret的大眼女孩畫作上簽上自己的姓氏,作品受大眾追捧歡迎,Margaret還是寂寂無名。
        不難發現,《大眼睛奇緣》有許多二元對立,例如五十年代的保守與六十年代開始的解放,正是新舊世界的轉折時代,男女、夫妻的角色也在變化。宗教也有一席之地,前有天主教會教導妻子順服丈夫(當然這樣的教導難免以偏概全),後有耶和華見證人的來客,教導聖經提摩太後書》的經文――末世必有危險的日子來到。因為那時人要專顧自己、貪愛錢財、自誇、狂傲……
                然而,《大眼睛奇緣》是以藝術創作為重心,電影帶出的問題是,在一個機械複製時代(Age of Mechanical Reproduction)、大眾感性消費的年代、不重視原創和道德的世界,創作藝術作品的意義是甚麼。眼睛為靈魂之窗,外在的衝擊侵蝕靈魂,Walter好比浮士德故事中的魔鬼梅菲斯特,金錢的魅力也令人迷迷糊糊,而人的靈魂之內,還有創作和道德的求美求真意志。
               藝術的意義不斷變化,從具象到抽象,從神到人,西方藝術擺脫了宗教的目的,成為人再現現實,刻劃印象和表現內心的手段,在戰爭的年代前後,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一度成為主流,可是在機械複製時代,藝術靈光消逝,大眾消費引帶潮流,普普藝術(pop art)打破商業和藝術、大眾與精英的分野。然而,當藝術家的名聲,一路受大眾追捧(最著名的例子是Andy Warhol),媒體、老板和經紀興風作浪,與此同時,藝術家的身份與創作道德,也漸漸模糊了。幸好有藝評人、教會和法官為創作者伸張公道。因此,《大眼睛奇緣》的尾段,主場景由畫展和畫室,轉入法庭,其實也是重建道德的過程。始終,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大眼睛奇緣》確有神采,例如Margaret行超市時(罐頭令人想起機械複製和Andy Warhol),看到人人都是大眼睛女孩的惡夢,道明靈魂和藝術的衰變。影片也有一點Gothic文藝的色彩,例如大屋中沒有人可以進去的,幽暗而神秘的畫室,被指控為瘋婦的女人,然而這一次瘋婦克勝了丈夫,刺穿了存在於家庭和藝術界中的謊言(Walter甚至說美國就是謊言的國家),當靈光消逝了,也會回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