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9日

金庸四講

(刊於《城市文藝》第九十八期)

2018年12月22日

《夢女芭蕾》:沉重之身

    《夢女芭蕾》Girl)是比利時新導演魯卡斯當Lukas Dhont,生於1991年)首部長片,電影在康城影展中一鳴驚人,連奪一種關注」單元的國際影評人獎和最佳演員獎等等。《夢女芭蕾》更入圍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最後五強,但未能入選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九強名單。
    電影以Victor Polster飾演的拉娜Lara)為主角,拉娜本具有男兒之身,但她很清楚自己要成為女性,於是他一心準備變性手術進行。另一方面,拉娜也正在受訓成為專業的芭蕾舞蹈員,經歷了嘗試時期和個人不懈努力,拉娜果然成功考入了國家芭蕾舞蹈學校。
拉娜與父親和弟弟同住,弟弟還留著拉娜昔日的男兒身份記憶,至於拉娜的父親十分體貼諒解拉娜,常常照顧和鼓勵拉娜。值得一提的是,拉娜在家中說法語,在醫院和芭蕾舞蹈學校卻是說佛萊明語,兩種語言都是比利時人的常用語言,但也側面展現出私人空間與公共世界的分野。
    《夢女芭蕾》的劇情重心,就是徘徊於上述的家庭生活、芭蕾舞蹈訓練,以至於拉娜的身心歷程。身心歷程相對抽象,導演魯卡斯當很適切地以芭蕾舞蹈,找到揭示拉娜內心世界的方法。
    芭蕾舞蹈是表演藝術,牽涉集體的演出,片中突顯出群體的生活、壓力、目光,以至於同學的剝削。另一方面,芭蕾舞蹈講求身體的動作平衡流暢,訓練相當艱苦,恰好象徵拉娜面對性別轉折時期,內心的平衡問題和適應問題,而過程十分困難。當然芭蕾舞蹈是講求唯美甚至完美的表演藝術,也恰恰反照出由身心與人生的不完美,但無論如何,人也為到完美而努力奮進。
《夢女芭蕾》注目於拉娜的身心和種種變化,運用芭蕾舞蹈為橋樑,暗示少女拉娜的性別改變以至青春期的雙重迷茫。電影的側寫工夫十分細緻,例如影片前半段偏向橙色的暖色調運用,但當天氣由開學時節的秋天,逐步轉入寒冬,視覺呈現上也隨之轉而運用陰沉的冷色調。
在影片後半段,拉娜的內心衝擊和不適感,也與日俱增。她面對同學的目光,不再跟父親分享內心世界,芭蕾舞蹈演出的壓力,青春期的性向迷惑,以至於身體的問題,令變性過程進展停滯,事事裹足不前,最終令拉娜運用極端的方法傷害自己的身體。
在芭蕾舞蹈和冷暖色調以外,《夢女芭蕾》全片以鏡和窗為意象,不論是地鐵,還是片末醫院的窗,都反照出拉娜的形象,她本是憂鬱、沉靜、疏離,以到了最後,觀眾看到曖昧不清的拉娜自我形象。
   《夢女芭蕾》是比利時新導演魯卡斯當首部劇情長片,一出手就已不凡,由於比利時的背景和偏向心理寫實的手法,難免令人想到戴丹兄弟Dardenne brothers),當然《夢女芭蕾》只是魯卡斯當第一部長片,相信個人風格可逐步建立。至於跨性別題材方面,《夢女芭蕾》的藝術表達出色,絕不下於《愈傷愈愛》(Laurence Anyways)、《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神奇女郎》A Fantastic Woman和《翠絲》等片

2018年11月30日

2018年11月16日

磊落志、天地心:金庸的武俠人生

(刊於《時代論壇》第1629期2018.11.16)

2018年10月22日

2018年10月19日

蕯克斯管與大提琴

(刊於《明報》2018.10.19)

2018年10月13日

詩的對話

(刊於《聲韻詩刊》第43期)

2018年10月12日

《登月第一人》:超越與界限

        傳記片(biopic)《登月第一人》(First Man是導演戴米恩查素(Damien Chazelle)與賴恩高斯寧(Ryan Gosling),繼《星聲夢裡人》(La La Land)後再度合作,這次戴米恩查素放下了他拿手的音樂人題材,轉而拍太空人,顧名思義,也就是重現登月先鋒尼爾岩士唐(Neil Armstrong)的非凡任務。
    戴米恩查素確是尋找新變化,全片大量手提跟拍,建構出真實感,同時晃動的鏡頭,又將觀眾抽離,減少了投入感。這種矛盾對立,在形式和內容兩方面都各有發揮。
    就內容而言,電影的劇情來回於尼爾岩士唐的工作與生活,而《登月第一人》的重點是超越(get beyond)與界限(boundary)。影片理所當然刻劃出登月任務歷盡艱辛,代表了人類超越地表與大氣層,走入太空,甚至登陸月球的欲望,對於美國而言,一切有冷戰時代的太空競賽推波助瀾,但對於個人而言,尼爾岩士唐的想法(至少相對於殉職同事Ed White而言),並不熱切,他的內心世界並不全面揭示。
    於是電影帶出另一重點。界限存在於地球與月球之間,也存在於生與死之間,以至於人與人之間。《登月第一人》花大量篇幅敘說死亡,包括了岩士唐女兒的死亡,同事的空難,以及阿波羅一號的火災。太空的界限可以超越,但生與死的界限卻無法超越。
    岩士唐選擇沉默,接受死亡的打擊,面對雙重的界限,他成功超越了人類的限制,踏足月球,留下名言個人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可是卻無法挽回早逝的女兒,只可以將遺物留在荒原一般、空無一人的月球,上了太空也當然找不到已去的生靈。
    登月第一人》最後刻劃出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岩士唐回來後需要隔離一個月,期間岩士唐的妻子Janet來找他,二人隔著玻璃,觸不到對方。影片中他們關係比較疏離,偶有不和,女兒之死對他們有心理打擊。就在界限的兩邊,岩士唐表達了愛,而只有愛可以超越重重的界限。

(刊於《香港經濟日報》2018.10.12)

2018年10月1日

十月二講

一、《鬼子來了》映後談
時間:2018年10月1日 (星期一) 下午7時半
地點:香港藝術中心電影院

二、廣東話力撐到底
時間:2018年10月18日 (星期四) 下午6時15分
地點:香港科技大學4334室

2018年8月31日

《媽媽咪呀!開心再嚟》:浪漫的回憶

      《媽媽咪呀!開心再嚟》(Mamma Mia! Here We Go Again)是浪漫喜劇歌舞片,也是《媽媽咪呀!》(Mamma Mia!)的續集,導演奧柏加(Ol Parker)能導能編,他的一件大工作,當然就是為《媽媽咪呀!》再寫新章。
    看《媽媽咪呀!開心再嚟》,令人想到十年前的首集《媽媽咪呀!》,首集是音樂劇改編電影,而第二集就是正宗歌舞片,類型名稱不一樣,但表現上大有相同之處。新一集中,原有班底歸位,但加上了著名歌手Cher,一批年輕演員也擔任重要角色,特別是莉莉占士(Lily James)飾演年輕的Donna
    事實上,十年前的《媽媽咪呀!》拍得很不好,導演菲莉妲洛伊德(Phyllida Lloyd本身以舞台劇工作為主,她竟然將音樂劇的舞台演法照搬上銀幕,演員誇張的肢體語言、面部表情,以及電影十分用力的表達方式(包括無厘頭的Slow motion),令人看得尷尬。這些在《媽媽咪呀!開心再嚟》都有長足改善,成績比上集更勝不只一籌。
    十年前《媽媽咪呀!》的成功,是商業上的勝利,也為雅曼達施菲Amanda Seyfried)帶來演藝事業的突破,當然音樂劇本身的名氣和全明星的陣容是兩大因素,而對於七十年代的懷舊也是成功因素之一。
    《媽媽咪呀!開心再嚟》當然也有懷舊,Abba的金曲就是最好的懷舊本錢。新一集回溯Donna的少女時代,也沒有完全受首集《媽媽咪呀!》的內容所規限,而是作新的想像和補充。
大致上,《媽媽咪呀!開心再嚟》的劇情是往上溯,又有新發展。先說往上回溯部份,創作人聰明地發展Donna的三段浪漫感情,Donna先遇上的是HarryWaterloo一曲跳往想像情景,帶到兩個人物關係的親近,有歌舞片的風格。Donna再遇上的是水手Bill,這是原來首集留下的線索,好使好用,換言之遇上Bill,將Donna帶到希臘的美麗小島。至於Donna最後才遇上的年輕建築師Sam,就有更多浪漫的交往,Donna動情最多,畢竟他比另外兩人重要,在首集《媽媽咪呀!》的結尾,以DonnaSam舉行遲來的婚禮作結。
兩集電影都用了WaterlooI Have a DreamSuper TrouperMamma MiaDancing QueenABBA最著名的金曲,但《媽媽咪呀!開心再嚟》也有新發展,特別是片初SophieSky分隔異地,Sophie在母親Donna去世以後,打算將希臘小島的旅店煥然一新,但Sky在美國紐約另有個人事業,此時One of Us一曲就用得非常好,導演的空間處理介乎舞台和電影之間,確有一點新意,虛實之間也展現出異地戀的情感掙扎。
《媽媽咪呀!開心再嚟》也用了首集沒有選取的一些ABBA歌曲,例如Fernando,電影突如其然地揭示,Cher飾演的祖母在1959年的墨西哥,與旅店經理Fernando,也有一段情,歌曲Fernando的拉丁音樂風格,也恰恰可以取用。
到片末,My Love, My Life也是一首不錯的好歌,在ABBA最重要的專輯Arrival中位列第三首。雖然My Love, My Life不是Abba最著名的金曲,但好歌就足以壓陣,梅麗史翠普Meryl Streep)的壓軸出場,與雅曼達施菲飾演的Sophie在教堂的嬰孩洗禮中,來一首二重唱,展現兩代女性的心聲和深厚感情,相當優美。

2018年8月13日

地獄遊記:《與神同行》與《與神同行:終極審判》並論

韓國片《與神同行》賣座驕人,《與神同行:終極審判》乘勝追擊。導演金容華上一部電影是2013年的中韓合拍片《超級巨猩》,成績並不突出。改編自同名網絡漫畫webtoon的《與神同行》,卻令他取得成功。
    在電影類型上,《與神同行》是奇幻電影Fantasy film,奇幻電影一直不是韓國片的強項,但韓國電影人用心開拓類型,喪屍片《屍殺列車》就是成功例子,而《與神同行》正是傳統思想與當代奇幻的微妙結合。
首集《與神同行》中的消防員金自鴻,由車太鉉飾演,一看就是個老實人,他因為在救火任務中殉職,來到地獄,三個使者江林、解怨脈和李德春,帶領「貴人」金自鴻遊地府,穿過「說謊、怠惰、不義、背叛、暴力、殺人、天倫」七大地獄,面對一共七七四十九天的審判。
《與神同行》的視覺設計十分新穎,殘酷的地獄刑罰,以水、火、鐵、冰、鏡、氣、沙為意象的地獄景像、判官和使者的各種形象,以至冤魂不息等等,都令人耳目一新,對於來到地獄歷險的金自鴻,他的最大目的,就是可以輪迴轉世,並向陰陽永隔的母親報夢。
表面上,電影建基於東亞民間傳統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若然未報,時辰未到」思想,而其實首集《與神同行》是儒釋道的大融合,當中包括道家的玄奇,釋家的因果報應,儒家的孝道思想,換言之,表面上的奇幻元素只是吸引力傳統思想才是電影的內在動力。
第二集《與神同行:終極審判》賣座甚佳,但針無兩頭利,首集的成績太好了,第二集就難免珠玉在前,不容易有突破。尤其是《與神同行》系列以奇幻的地府世界為最大吸引力,第二集需要另找新意。
    《與神同行:終極審判》以雙線進行,江林帶貴人金秀鴻金自鴻弟弟走過各個地獄,而解怨脈和李德春就到人間,為閻羅王辦事,但要將老人許春三帶到死期,就要過「成造神」一關。成造神力大無窮(由馬東石飾演),他眼見爺孫一家淒涼可憐,決意保護到底,所以解怨脈和李德春無計可施。
    《與神同行:終極審判》的重點是身世與家庭。相對而言,江林與金秀鴻一段,沒有成造神、解怨脈和李德春一段好看,畢竟,江林與金秀鴻的經歷跟上一集有點重複。但是,創作人刻意加入恐龍元素,也展現出南韓特技設計的水平,有機會試試與荷里活看齊。
    本集重點是成造神、解怨脈和李德春一段,在幽默感以外,成造神透露了三個地獄使者的身世,於是將奇幻的元素延展到千年前的歷史層面,當時的韓國處於高麗王朝時代,面對北部邊境與契丹、女真兩族的衝突,解怨脈本是高麗的一員猛將白狼,有契丹的血統,而李德春是女真少女,本應不可兩立,卻因同情之心,白狼庇護女真少女和其他胡人小孩。至於一直沒有失去記憶的江林,就是高麗血統,也是一員猛將。
    從此可知,首集《與神同行》的陰陽兩界,轉變為不同族群高麗、契丹、女真的界限,但因為同情心,界限也有互通的可能。《與神同行:終極審判》潛在的政治背景,就是南北韓的關係解凍,牢不可破的界限走向唾手可得的終戰宣言。

2018年8月11日

八月一講

雜誌的時態——一場文學雜誌的革命
時間:2018年8月26日 (星期日) 下午2時至4時
地點:商務印書館尖沙嘴圖書中心

2018年8月1日

彼得・柏格的社會學旅程

(刊於《明報月刊》2018年8月號)

2018年7月30日

2018年7月27日

《嫲煩家族3走佬阿嫂》:願妻如薔薇

 
山田洋次生於1931年,換言之今年八十七歲,武士三部曲過後,近年來的電影都將焦點放在家庭和家族,其中包括了三集《嫲煩家族》(2016年至今每年各一部),到了第三集,就由飾演大嫂的夏川結衣主力擔綱。
我曾經指出山田洋次的家庭喜劇《嫲煩家族》的特色,最重要一點,是兩代人之間的溝通,下一代(或晚輩甚至外人)教上一代人開口,以離婚和母親離家的意願開始,大團圓收場,毫無疑問,電影不乏中庸調和的處世用心,看到山田洋次的家庭倫理信念。
第一集《嫲煩家族》由嫲嫲提出離婚開始,而《嫲煩家族2》是關於生死愛欲和家庭倫理,第三集《嫲煩家族》就回歸到第一集的主題。人物的性格特徵和關係架構,都承襲自第一、二集,夫妻和長幼之間,溝通方法都有一套既定的模式。
《嫲煩家族3走佬阿嫂》中大嫂本來管理家中一切大小事物,由飲食到清潔樣樣都照顧周到,可是有一天有小偷上門,將大嫂藏好的私己錢偷走了,大嫂丈夫隨即亂發脾氣,令大嫂心淡,索性離家而去,一個人回故居兩袖清風。可是這個多事情的家,立刻大混亂,無人可以代替大嫂的萬能位置,細佬出力勸說,而大嫂與丈夫又可不可以重修舊好呢?
看《嫲煩家族3走佬阿嫂》,一是從綜向看第一、二集的發展,另一是從橫向看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如何帶出兩種不同的家庭觀念。
從山田洋次的《嫲煩家族》系列來看,第一集是以一家人為主,用群戲帶出角色的性格和關係,令觀眾和角色之間形成親切感。第二集是以老爺或老人為主,深挖一些社會現象,下半部甚至帶往生老病死的問題,是目前最出色的一集。
第三集十分簡單,由於老一輩的心態都瞭解了,於是焦點轉到中年一輩。大嫂勞苦功高,卻無人欣賞,她的過去和所想所思,從來無人過問,這一集就將目光轉向大嫂,看主婦的生涯,看辛勞者的尊嚴,以及母親的偉大。由大嫂的離家與歸來,看一個家不能沒有付出一切的主婦。
更有意思的對比,是是枝裕和的《小偷家族》和山田洋次的《嫲煩家族》系列。《小偷家族》裡,是枝裕和尋問現代社會的發展進程中,家庭關係的意義和崩解,可算是承接自小津安二郎和山田洋次的傳統,當然他們有不同見解,是枝裕和了解到現代人關係的脆弱和流動,正因為一切都不堅固,更突顯含蓄的情感,相當難得,而且可貴,而這一點真摯的情,並不是由於血緣,而是在關係建立過程中的個人認同。
當然,小津安二郎和山田洋次不會來到這個比較前衛的新時代見解。小津安二郎和山田洋次的目光,依然建基於親緣或血緣的內部認同,不論個人意志如何強烈,家人的關係才是首要的。小津安二郎相信生生不息的演進歷程,而山田洋次就有一起走下去的信念,二十世紀的家,是戰後東方人的最後堡壘,而二十一世紀的家再不牢固了,於是情成為新世紀東方人的最後堡壘。

高世章的神奇電影畫布

(刊於《明報》2018.7.27)

2018年7月19日

2018年7月14日

2018年7月9日

香港情香港事:第11屆香港書獎觀察

(刊於《香港經濟日報》2018.7.7)

2018年7月3日

2018年7月1日

七月二講

1.《香港篇》︰百年回望劉以鬯
時間:2018年7月15日 (星期日) 上午11時至下午1時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 (地下展覽館)
(相關訪問)



















2. 《慾季》新版發布/簽名會
時間: 7月18日 (星期三) 下午2時至3時
地點:香港會議展覽中心1AE24攤位

2018年6月29日

《給我一個道歉》:屈辱的人

    薩德杜里(Ziad Doueiri)生於黎巴嫩首都貝魯特,於美國修讀電影,曾擔任塔倫天奴(Quentin Tarantino)的助理攝影師,香港國際電影節選映過他的《炸彈枕邊人》(The Attack),電影改編自阿爾及利亞小說家雅斯米納卡黛哈(Yasmina Khadra)的小說《攻擊》。
給我一個道歉》(The Insult)是薩德杜里的力作,男主角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男演員獎,然後電影入圍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最後五強,這五部電影我都看了,我個人認為《給我一個道歉》僅次於俄羅斯電影《雙親不相愛》(Loveless
給我一個道歉》由一個小問題出發,一方是黎巴嫩基督徒東尼,他是基督教政黨的支持者,妻子臨盤之期不遠。另一方是巴勒斯坦難民回教徒耶薩,耶薩見東尼的水喉僭建,水滴到街上,於是自作主張,更改水喉。
二人口角,東尼出言不遜,說「但願沙龍消滅所有巴勒斯坦人,耶薩立刻還以一拳,東尼斷了兩條肋骨,兩人的衝突逐步升溫,終於鬧上法庭。由於法官沒有判刑,東尼覺得不公道,就決定上訴,期間妻子早產,而雙方也有律師加持(兩邊律師竟是父女關係),雙方據理力爭之餘,也令衝突加強,媒體廣泛關注,黎巴嫩人和巴勒斯坦人的族群衝突更趨嚴重,東尼受死亡恐嚇,卒之連黎巴嫩總統也要出面介入調停,可是東尼不同意就此罷休,而律師找到東尼的童年跟達摩爾屠殺(Damour massacre)相關,令東尼不堪回首……
給我一個道歉》的劇本出色而穩當,牽涉到大量歷史背景和民族傷痕。電影由小事出發,再一步步擴展視野,從家到國,互相扣連。電影以法庭為核心場域,對話、盤問、演說、詮釋,都是推進劇情的方法,當然在表達形式上,由於過於依賴法庭的訴訟程序,電影也有一點點單一化,幸好薩德杜里也用不少片段作出平衡,例如東尼和耶薩雙方的家庭生活、他們各自的工作、街頭上的激烈反應等等。
給我一個道歉》的中心點是衝突(尤其是族群方面),二元對立的色彩十分鮮明,東尼一家三口,令人同情;另一邊耶薩為人正直,令人尊重,兩邊的處理十分平衡,那怕東尼的火爆性格難免教人生厭,但達摩爾屠殺的歷史發掘出來,又教人對東尼同情萬分。耶薩在約旦內戰黑色九月(Black September)的往事,也是不能抹去的污點。
給我一個道歉》最特別的一段,是連黎巴嫩總統也出面介入調停,東尼和耶薩也不退卻,甚至東尼曉以公僕為人服務的大義,但更出色的是,門外耶薩的車死火,東尼拔刀相助,說明人有同情之心。而耶薩獨自見東尼,用激將法以羞辱之辭迫得東尼還以一拳,再吐出一聲難免遲來的道歉,以此嘗試和東尼作個人和解,確實可見薩德杜里和和他前妻祖兒杜瑪(Joelle Touma)的編劇功力。
最後三個法官如何判決呢?當然,法官需要的是睿智的判斷,息事寧人的能耐,而不是政治上的偏頗,認定他人咎由自取。

2018年6月4日

六月二講

玩笑》映後座談會
第一場時間:6月18日下午2時30分
場時間:6月29日晚上7時30分
地點: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2018年5月26日

《當祈禱落幕時》:愛與死

當祈禱落幕時》是「加賀恭一郎系列」的壓軸之作,換言之隨著《新參者》和《麒麟之翼》,卒之來到最終章。
實際上,電影《當祈禱落幕時》和《麟麟之翼》一樣,導演和編劇只需老老實實照辦煮碗,阿部寬大可行行企企,因為東野圭吾的原著足以力撐全場。《麟麟之翼》沿用東野圭吾拿手的愛與罪主題,再放大到家庭人際、校園欺凌,以至於階級和貧窮問題,日本年輕一代苦無出路的宏觀格局,日本橋上的麒麟和紙鶴是重要象徵,滿載心意與希望。
至於《當祈禱落幕時》就從愛與罪主題,擴展至兩個破碎的家庭,其中牽涉到神探加賀自身,他查探的已不單單是案件,他得到的卻是家庭身世的最終答案,「加賀恭一郎系列」至此劃上相當圓滿的句號。
福澤克雄執導的電影《當祈禱落幕時》,核心意象和提示是淺居博美(松嶋菜菜子飾)的紅色十字架頸鏈,以及她要在明治座搬演的《曾根崎心中》。當然,橋也是《當祈禱落幕時》的重要核心意象。又正好是作者的思想橋樑,能夠將基督教為愛而犧牲的核心思想,以及日本傳統的殉情故事,移步到東方的家庭倫理關係之中。
當祈禱落幕時》充滿二元對立的戲劇張力,令情節十分緊湊,電影由腐爛女屍和河邊燒焦了的男屍出發,將矛盾指向舞台劇導演淺居博美,但淺居博美正排演《曾根崎心中》,明顯有不在場證據。警視廳搜查一課刑事警官松宮修平,將表哥加賀恭一郎拉入調查團隊之中。加賀恭一郎以直覺和推論,解開了一個個謎團,但想不到連他自己的身世,都成為案件的一部份。
簡單來說,父與女、母與子是電影的基本角色結構,兩個家庭加賀一家和淺居博美的父母,都有甘願以死守護下一代的父親,離家出走的母親理由不一樣),以及在沒有母親的情況下成長的子女。換言之,淺居博美和加賀恭一郎是鏡子般的互照關係明治座導演室的窗,就是一面大鏡子)。
當祈禱落幕時》是偵探故事,生與死是必然元素,塑造得最有力的角色,正是淺居博美的父親,他有許多名字,也有多重身份,他殺人,也被殺,一切是出於愛,合乎東野常用的愛與罪主題,以及隱與顯手法(如《白夜行》等,而他和女兒之間,是既遠且近,既近且遠。
小說本身對核電問題與福島核事故,略為指涉,電影也不作深究。電影本身相當忠於原著,但也改了一些細節,例如淺居博美在小說中,有一段時期戴上紅寶石墜子項鍊,而電影版就改為十字架項鍊,加深了宗教意象的色彩(如電影版《嫌疑犯X的獻身》也有相似的改編策略。)除此之外,小說對《曾根崎心中》的文本指涉,比電影版更多,東野圭吾甚至寫道「最後一幕浮現在眼前。忠雄就是阿初,而自己(即博美)就是德兵衛。」以死去實現愛,正是《曾根崎心中》和《當祈禱落幕時》的主題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