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4日

大師已逝:哈羅德布魯姆(Harold Bloom)

(刊於《城市文藝》第103期)

2019年12月2日

十二月一講

瘋狂的一頁 A Page of Madness放映及座談會
時間:12月14日(星期)7時半
地點: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2019年11月4日

2019年11月3日

《小丑》:是你教我和理非是沒用的

近期有兩部有「小丑」角色的電影,一部是小丑回魂2》(It Chapter Two),另一部是小丑》(Joker)。《小丑回魂2》以童年創傷為題材,小丑》以小丑成大壞蛋之路為題材;《小丑回魂2》揭示小鎮的黑暗面,小丑》展示著葛咸城的罪惡一面;小丑回魂2以內在心理的驚悚為主,並不賣弄驚嚇感;小丑以小丑的心理變化為主,並不賣弄暴力感。以下集中談談小丑》。
小丑》由杜德菲力斯(Todd Phillips)執導,華堅馮力士(Joaquin Phoenix)飾演小丑,又由於小丑》的創作,受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名作《的士司機》Taxi Driver、《狂牛》Raging Bull和《喜劇之王》The King Of Comedy)影響,因此找來這三部電影的男主角羅拔迪尼路(Robert De Niro),飾演清談節目主持人Murray Franklin一角。
小丑奪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票房也告捷。而在香港,小丑》上映之際,正值林鄭月娥引用緊急法,繞過立法會,實施所謂反蒙面法之時,頓時令電影成為話題之作。
小丑》一開始時,葛咸城已出現嚴重民生問題,包括失業、貧窮、罪案、垃圾堆積等等,Arthur未成為惡名昭彰的小丑之前,以扮小丑為生,照顧年邁的母親。Arthur患有情緒調節障礙問題,老是在不應發笑時發笑,表面上看喜,實際上是悲,而電影本身以至小丑的人生,也是悲劇與喜劇交纏。
電影從Arthur被人欺負的最低處開始,他的同事Randall給他一枝槍,用來保衛自己。可是Arthur在兒童醫院扮小丑,娛樂病童的時候,槍突然從褲子裡掉出來,於是Arthur失業了(果然是喜劇,又是悲劇。當晚在地鐵裡,一身小丑打扮的Arthur開槍殺死欺侮他的韋氏企業(Wayne Enterprises)職員,自此,小丑成為抗爭者的象徵,而葛咸城的抗議,就帶有階級對立與改善民生的色彩。
小丑》中的Arthur本來是孤兒,被養母的男朋友虐待,一度相信自己是大富翁Thomas Wayne的私生子,但原來一切只是妄想。Arthur想成為棟篤笑演員,但因情緒調節障礙,令自己成為偶像Murray Franklin的笑柄。
開了第一槍,就會有第二槍。Arthur殺死職員、養母、同事Randall(但對曾對自己公道的同事Gary,就留下活口,過程中有喜劇和悲劇元素),一步步越過底線,甚至在電視節目中當眾槍Murray Franklin,這就是Arthur成為小丑之路:完全失卻希望,因為沒有希望和公平而深深苦惱,對於佔據話語權的大人物,以至整個社會,再不信任,於是只剩下赤裸裸的憤怒與暴力,再沒有道德理性,只有反社會的終局,寧願「攬炒」,一齊滅亡。
電影《小丑》是拍給全世界的觀眾,並不是拍給香港人看的,所以我們不可能將電影與當下的反修例運動,簡單地對號入座。電影《小丑》承接了漫畫Batman: The Killing Joke的小丑形象及其扭曲心理,又呼應路蘭(Christopher Nolan)導演的《蝙蝠俠黑夜之神》(The Dark Knight)。《蝙蝠俠黑夜之神》中,蝙蝠俠的對手是頑強而邪惡的小丑,演員希夫烈達(Heath Ledger)的早逝更為電影平添幾分傳奇。片中小丑的邪惡不單單是外在的表現,而是其邪惡的內在本質,他象徵著毁滅的意向,代表了一種破壞文明秩序的非人力量。
小丑》有相近的觀察,並深入剖析了虛無主義Nihilism與無政府主義Anarchism的根源,也揭示小丑悲喜交集的人生轉折點。
按亞理斯多德(Aristotle)在《詩學》(Poetics)中,第十一章可申述的「突轉發現苦難」悲劇情節組成成分,《小丑》有借用悲劇的結構,尤其是Arthur一度相信自己是Thomas Wayne的私生子,卻在精神病院發現自己的身世(發現身世是古典悲劇常用的情節,如《俄狄浦斯王》),最終面對苦難的人生,並轉向大開殺戒。另外,《小丑》用了喜劇的元素,苦中作樂,或在不適當的場合做不適當的事,而片中也引用了差利卓別靈的《摩登時代》(Modern Times,突顯世界的荒謬
小丑》中葛咸城暴力如野火蔓延,葛咸城市長候選人Thomas Wayne在騷亂中被殺身亡,年幼的Bruce Wayne日後成為蝙蝠俠,彰顯正義,而小丑就成為了狂亂與暴力的象徵。從小丑》中,我們看到城市的管治問題、階級對立問題,這些問題若不以政治方法解決,街頭暴力就不會平息。
人需要公平和希望,沒有人自小就想成為虛無主義者或無政府主義。公平和希望,來自信心與愛心、聆聽與同情。當這些都消失了,無指望的人點燃暴力的火熖,彷彿要控訴:是你教我和理非是沒用的。

2019年11月1日

十一月四講

1. 劉以鬯的創作以外:書信與評論集簡介
日期:11月3日(星期日)上午10時半至11時半
地點: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展覽館

2. 當代北歐小說與電影 — 以黑色犯罪小說為中心
時間:11月17日(星期六)中午12時至1時
地點: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北歐文學發展多元,詩歌、戲劇、童話都有出色經典作品,近年北歐黑色犯罪小說廣受注目,高踞暢銷書流行榜,改編成電影更牽引潮流,最成功者為史迪格拉森在去世後陸續面世的《千禧年三部曲》。北歐黑色犯罪小說牽涉到當地社會隱藏不見的黑暗面、強暴罪行、右翼政治、單調的北歐生活和工作等等,本講將從小說改編電影的角度切入剖析。

3. 寺山修司的萬華鏡像 
時間:11月28日(星期四)7時半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行政大樓四樓二號會議室

4.瘋狂的一頁 A Page of Madness放映及座談會
時間:11月29日(星期)7時半
地點:香港電影資料館電影院

2019年10月22日

十月一講

越界感官合創計劃#InWonderland旅程 圖像詩工作坊
日期:26-10-2019(六)
時間:13:00-15:00
地點:愛麗絲劇場實驗室(九龍觀塘巧明街115號柏秀中心17C-E)

2019年10月9日

新的希望A New Hope

(刊於《聲韻詩刊》第49期)

2019年9月27日

《人魚沉睡的家》:生死的界限

    堤幸彥導演的《人魚沉睡的家》,改編自東野圭吾的原著小說。堤幸彥曾經執導過《天空之蜂》,都是東野圭吾的小說改編,這兩本小說不屬於任何系列,而是自成一格。
    人魚沉睡的家從日本的社會議題出發,重點是死亡定義、器官捐贈和安樂死等相關問題。小說及其相當忠於原著的改編電影,抽絲剝繭點出衝突所在:原來在日本,不是以一般的腦死(腦幹功能喪失)為基準,而是心跳死,《人魚沉睡的家》中醫生解釋說:「在其他國家,認為死就是死了。因此,再確認死後,即是心臟還在跳動,也會停止所有的治療。只有願意提供器官捐贈的病患,才會採取延命措施。但是在我們國家,死等於死亡的說法還無法獲得民眾的理解,所以如果不同意捐贈器官,只有在心跳停止時,才認定死亡
    醫生這番話,是針對一個小女孩的生命。電影《人魚沉睡的家》中,薰子(篠原涼子飾)本來已決定跟丈夫和昌(西島秀俊飾)離婚,不幸的是他們的女兒瑞穗,因為在泳池意外遇溺,被醫生判定為腦部無法發揮功能,跡近腦死亡。醫生於是說出上述的一番話,擺在薰子及和昌面前的路,一是確認腦死,捐出女兒的器官,二是靜觀其變。突然,瑞穗的手微微一動,於是薰子選擇暫緩腦死判定。
    人魚沉睡的家》不單將焦點放在生與死的對立,以及腦死與心臟死的衝突,也外延至科技與人情的角力。小說和電影中,瑞穗已不省人事,除大腦外,其他身體機能還是如常。和昌的科技公司有一位研究員星野,不單向和昌引介人工智能呼吸控制系統,電瑞穗可以不用插喉,回到家中受照顧,甚至,星野研發的人工神經接續技術,令瑞穗可以做簡單的動作。
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突破了生死的界限,同時也教人思索何謂生、何謂死、生命的意義何在,小說與電影都突出了感情,星野執迷於科技研究時,忽略了自己的女朋友。薰子執迷於瑞穗的不死狀態,令她忽略了家人以至其他所有人的感受。
小說與電影比較不一樣的地方,是後半部份。小說中有一位老師新章房子,給瑞穗說故事,她的故事中,小狐狸以風吹草救回公主,而薰子卻聽到了弦外之音:「既然是早晚都會失去的生命,應該在還有價值的時候,幫助其他有可能救活的生命,是不是嗎?」
新章房子所講的故事,令到薰子假借新章房子的名字,為一名需要心臟移植的兒童進行募捐活動。而募捐只是尋找答案的手段,薰子只想切實了解無法接受器官移植的病童。
電影中,沒有以上的情節,而是和昌從舊同學的街頭募捐活動,想到是不是要一直為瑞穗的生命延續下去,還是毅然踏上器官捐贈的道路。相對上,小說對於死亡定義和器官捐贈,有較多深入的討論,至於電影的結局,難免比較煽情,略為失色了一點,但對於父母與子女的感情,個人內心的罪疚感,人情與法理的對峙,跟原著一樣有細緻刻劃。
殊途同歸,小說與電影的結局,當然是帶到器官移植的出路,從世俗的倫理角度看,這樣才可以令有限的生命得以延續,而從宗教的角度看,靈魂是不朽的。

2019年9月21日

英國浪漫主義時代與社會革新

(刊於《明報》2019.9.21)

2019年9月3日

深河的回聲──楊錦郁《霧中恆河》序

(刊於《文訊》2019年九月號第407期)

2019年8月23日

《獅子王》:光復新世界

獅子王》(Lion King是不少觀眾喜愛的迪士尼經典動畫1994年的動畫,如今有擬真(photorealistic)電腦動畫,由莊法來奧(Jon Favreau,即Marvel電影中飾演Happy的演員)導演。除了劇情基本上照辦煮碗外,新版本也理所當然保留了Elton JohnTim Rice的原創歌曲。
不同年紀的人看《獅子王》,有不一樣的感受。小朋友或者喜歡彭彭與丁滿,少年人會受獅子辛巴的成長故事吸引。成年人也許了解生命的循環circle of life),是人世間的哲理,就正如副歌所言:
It's the Circle of Life這是生命的循環
And it moves us all帶動我們全部
Through despair and hope透過絕望和希望
Through faith and love透過信仰和愛心
Till we find our place直到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
On the path unwinding在筆直的路上
In the Circle循環之中
The Circle of Life生命的循環
獅子王》其實改編自莎士比亞名劇《王子復仇記》Hamlet,當然也加入一般成長故事、《聖經》中約瑟與摩西故事的元素獅子王》從《王子復仇記》借取了一些情節:《王子復仇記》中,克勞迪(Claudius)殺皇兄奪取皇位,老國王的鬼魂要求哈姆雷特為他報仇,克勞迪心知事情已被哈姆雷特知道,打算借英格蘭王的刀殺害王子,克勞迪意料不到哈姆雷特折返丹麥,為父王報仇
《聖經》中約瑟的故事,為獅子王帶來流放與重逢的劇情元素,至於摩西的故事,就帶來王子逃亡與身份覺醒的重要轉折。
獅子王》中,弟弟刀疤殺死開明的老獅王木法沙,更將年紀小小的辛巴驅逐出動物王國。辛巴差點在途中命喪,卻遇到疣豬彭彭與狐獴丁滿,正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巴死不了,跟彭彭與丁滿一起,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唱著hakuna matata(即是no worries,但辛巴心智卻沒有隨身體成熟,直至再遇上自小一起的女娜娜(合唱曲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在此響起,加上山魈的指引,辛巴才成長,繞了一個大圓圈,回到他的出生地,實現生命的循環,成為王者。
從新版獅子王》,我卻想到1994年的《獅子王》,大概是一個前瞻未來的政治預言,難怪香港人心有同感。
獅子王》中,木法沙本是開明的王者,得到各方尊重,但刀疤上位,起用一班有辱無榮的斑鬣狗為爪牙,獅子族群黯然無光度日如年。辛巴本是王者,卻與疣豬、狐獴在一起,直至他醒覺過來,明白自己的身份、責任與使命,於是辛巴集合力量,一舉發起革命,推翻刀疤的暴政,光復動物的世界。
如今看新版獅子王》,一方面是看荷里活技術的進境,如何捕捉和展現動物的神態,而另一方面是看當年預言,如何在此時此地成真,新版獅子王》在內容和意念上,並無太多的新意,但生命循環不息,故事也可以一講再講,總可以帶給我們反省、覺醒和成長的一課。

2019年8月14日

時代

(刊於《聲韻詩刊》第48期)

2019年8月12日

新論梁啟超:聚焦早年歲月

(刊於《香港01周報》2019.8.12)

2019年8月1日

八月二講

1.座談會:俄國文學的轉化
時間:2018年8月4日 (星期日) 下午3時
地點:香港電影資料館

2. 閱讀,不必是打分數的「報告」 
時間:2019年8月30 日(星期五)晚上7-8:30 
地點:三聯書店灣仔文化生活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