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7月22日

《寒戰2》:選戰與權力

                今年過了超過一半,回顧上半年的香港電影,樹大招風》確是一枝獨秀,甫踏入下半年,兩部相對重量級的香港電影《寒戰2》和《三人行》,先後推出,不單引起話題,而且都是當今香港的城市寓言,在此只談談《寒戰2》。
    《寒戰2》由陸劍青和梁樂民自編自導,但編劇團隊中還有吳煒倫,他在過去十年一直與林超賢合作無間,拍了不少出色的警匪片,這一集由於吳煒倫的參與,令《寒戰2》的劇本比上一集和《赤道》都有進步,相對上紮實了一點,雖然個別用語、行動佈局和明爭暗鬥都不過是煙幕彈、放空槍,甚至有錯漏之處(恐怕《三人行》也不遑多讓,但內涵上比之前充實,尤其是政治影射的層面,令人點頭會心,誰是造王者,誰是野心家,都呼之欲出。
總體來說,《寒戰2》反映了一班不在其位的人,卻指點江山,在位者要用地下工作小組,非常時期用非常手段,保持著專業身份和法理原則,例如周潤發飾演的立法會議員簡奧偉,手下就有得力徒弟;郭富城飾演的劉傑輝,手下有廉政公署調查主任;梁家輝飾演的李文彬,與身為罪犯的兒子和一眾黨羽,不單沒有撇清嫌疑,甚至同流合污。
《寒戰2》中,人人都是政治權力的棋子,令人物關係變質,以至「亞洲最安全城市」香港,也在變質異化和堅持原來模樣之間,動盪不定,甚至由有人玩弄政治權術,出現撕裂狀態。
2012年底上映的第一集《寒戰》,以兩個警長相爭,思索強勢鷹派和溫和鴿派兩種處事路線的分野――當年的唐梁之爭早已為人淡忘了,但建制內部以至整個社會的撕裂對立,在四年間恐怕是有增無減。《寒戰2》運用上一集的伏線(李文彬兒子李家俊被捕但陰謀尚未了斷),依然用兩個陣營形成二元對立,甚至兩邊都有加持,在李文彬之上有張國柱飾演的前警務處處長蔡Sir,連帶一班回歸前的政治部線人餘孽,而簡奧偉與劉傑輝,加上手下團隊,就在司法與執法兩界各自堅守陣地
鏡像是《寒戰2的重要意象,其中攝影機、眼鏡和影像都跟鏡像息息攸關,簡奧偉是菲林攝影機發燒友,當李子雄飾演的律政司司長送名貴相機給簡奧偉,已留下二人新派老派各行各路的伏線,反之,李文彬一帶上新眼鏡,立刻變成另一種人,身為警隊高層卻突然放出未經證實的消息,然後耍手段令警隊撕裂,而簡奧偉徒弟死前留下的影像線索(發哥沖菲林實在有板有眼),不單令簡奧偉與劉傑輝連成一線,也是反擊的轉捩點。當然,電影作為鏡頭拍攝下來的影像組合,也或多或少反映了面前的社會現實和大眾心理。
《寒戰2沒有起眼的中國大陸元素,卻有一定程度的半唐番特色,例如劉傑輝一開始就以相當生硬的英語悼念同袍,角色對白中英夾雜,而電影最終的表白,是刻印在牆上的一句話:Asia's safest city
《寒戰2》反映了一個昭然若揭的實況,香港的政治現實本身已經電影化、娛樂化(雖然有時好爛),立法會內的議事過程已經戲劇化、表演化(雖然有時做作),換言之,《寒戰2》將這些元素搬上銀幕,不過是順水推舟。
眾所周知,《寒戰2》是政治驚悚片political thriller),但政治驚悚片一直不是香港電影的核心類型範疇,如今我們還在起步階段或學習階段,表現出來難免生硬,而從政治與驚悚兩個方面看,驚悚是手段,政治是核心,《寒戰2》滿足大眾觀察現實的欲求,探入港府最高層的政治權力角逐,最重要是批判了華人世界欽點內定的不民主權力讓渡規則,這些都有起步的意義。
與此同時,我們就明白,《寒戰2》引來一些責難的原因,其實是上一集遺留的先天問題,也就是《寒戰》系列中,主角都是制度頂端的高層,而一直以來香港電影是以黑幫片、警匪片及其次類型臥底片見長,一般只涉及中層及前線人員,而《寒戰2》卻是政治驚悚片,以高層和內部政治鬥爭為核心,劉傑輝雖然是警隊最高層,在兩集《寒戰》中卻不時像警探跑來跑去,角色與身份並不相稱。
最後要說,《寒戰2》難免引來正反雙方唇槍舌劍,各執己見,電影本身當然並未完善,但轉入政治指涉一途就輕易掀起話題,而且電影多少切合當下的時代感性,甚至這一種感性不單令許多香港市民大眾受落,甚至令不太了解香港政治內情的華人觀眾,也為電影叫好。

2016年7月20日

金庸書介兩則

一、八十後文化評論人 鄭政恆:武俠從香港走到世界
坊間分析金庸的書籍多不勝數,鄭政恆直言前人分析金庸的書只能反映「一家之見」,以文本分析為主,多從人物、敍事方式去分析。他期望新書達至「百家爭鳴,四方八面」的多角度剖析,又強調新書「以香港文學角度出發,面向世界」。
鄭政恆亦表示,近年香港積極推動金庸文學的「硬件」,例如香港文化博物館於2017年初成立常設的「金庸展廳」,展示金庸過去的手稿、報章上的連載小說等,但大眾卻多從情感出發去理解金庸,大多嚮往刀光劍影的武俠世界,對武俠文化欠缺深入理解,他期望新書能深化讀者對武俠文化的認識。「金庸寫的武俠世界的確有情感的呼喚,但感性過後,我們可作知識的討論。中國的武俠文化是怎樣呈現出來的?從國家、民族、性別的角度去思考武俠文化,又會怎樣呢? 希望讀者有知性的反思,去問為什麼,而不是去問誰扮演楊過,誰扮演小龍女。」(全文見《香港01》周報)

二、細觀金庸世界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相信金庸書迷都知這對聯所代表的14套作品。而香港人多得影視界於七十年代至今的各式電影電視改編,上至80歲老人,下至3歲小朋友,均曾聽聞這位作家筆下的故事。金庸的作品就是如此富有生命力,從創作成品而今其魅力從未減少,對整個華文世界影響深遠。
已故作家羅孚曾說:「如果沒有香港,沒有金庸。」在舊日「電視撈飯」及小說於報紙連載盛行的年代,相信沒多少香港家庭從未接觸過金庸的作品,甚至可說是大家的集體回憶,金庸與香港的關係就是這麼密切。適逢今年書展以武俠小說為主題,一本討論金庸的著作就此出現。
編者鄭政恆將《金庸:從香港到世界》分成3部分,分別為「綜論宏觀」、「名著分析」,以及「文化視野」,即全書包括了遠至六十年代的評論文章、個別作品的分析,以及金庸作品今天衝出香港後的各種面貌。「希望有文學角度亦有文化角度;有香港亦有世界的角度。」
香港出發
坊間一直不乏金庸的評論集,但他未發現有由香港角度出發的著作。「如果他在另一個環境下,就不會有他這種寫法,無這種寫法就會有這種影響力或成就。他的小說可以反映香港的文化土壤及人的思維轉變。」他更認為,如果留在中國大陸,金庸就不會寫成《笑傲江湖》。「正因為在香港有個距離,可以看到中國大陸當時的轉變,才可以創造任我行、東方不敗、令狐沖這類體制以外,望着體制以內的角色。」
相信不少讀者初讀金庸小說都將焦點放在人物與情節上,享受飽滿的人物形象,或曲折離奇的情節。但以不同研究者的眼光、角度去讀,又會有不同發現。「可以從文學角度看他如何描寫人物、鋪排情節;亦可以從社會文化政治角度去看,反映香港人的思維,正如韋小寶。再早期一點,香港處於殖民地時期,可以讀到有關民族、國家的思考,例如陳家洛、郭靖,如何在衝擊下面對自己身份認同。」
本書收錄19位作者的著作,各有觀點,百花齊放,更帶出作者自己的想法。他以《神鵰俠侶》為例:「讀者一般看愛情吧──看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故事、離離合合,但有文章以成長的角度去看,一個人成長要面對多重身份壓力、父親的陰影等。作者帶出的角度可能我以前也沒想過。」
父親形象
「現有可能以成長小說去讀以前愛情為主的武俠小說,討論武功、父親形象等問題——他打破了我以往讀《神鵰》的眼光——楊過有個不名譽的父親、有個古怪的義父歐陽鋒,也有郭靖這類帶着民族壓力的……這也是成長的敘事,看楊過如何不斷修改自己等。」
除了本土及中國大陸等地的電影、電視改編,2000年後甚至有日本公司改編成動畫,他認為金庸已經「去咗好遠」:「他已經是華人世界的共同語言,這很重要,也是個很大成就。但我們可能忘記了,他成為華人世界共同語言前,他曾在香港這個地方創作。」編輯這本書,他最希望「將金庸拉番嚟香港」:「這是我一直編書時的想法,就似將我細時很喜歡的作家,放回在自己最喜歡的地方。」

(刊於《信報》2016.10.20)

2016年7月5日

全球倫理與宗教對話:劉述先的學思一瞥

(刊於《明報月刊》2016年7月號)

2016年7月1日

七月四講

1.「第十三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獲獎作品導讀會
小說組雙年獎獲獎作品: 《破地獄》
時間: 2016年7月3日 (星期日) 下午5時至6時30分
地點: 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演講廳

2.《文學寫生:東線無戰事》
時間:2016年7月16日(星期六) 下午3時30分至7時30分
地點:炮台山至維多利亞公園

3. 香港書展本地文化歷史講座系列 :金庸的武俠世界
時間:2016年7月22日(星期五) 下午5時30分至7時00分
地點: 會議室 S224-225

4. 「影評人之選 2016 ─ 六個尋找劇作家的導演」:《豪門巧婦》
時間: 2016年7月31日 (星期日) 下午2時30分
地點:香港科學館演講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