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月21日

布拉姆斯匈牙利之夜:第五屆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一瞥

不論是電影界、音樂界或是戲劇界,將多個項目統合成電影節、音樂節或是戲劇節,是大勢所趨,在宣傳人員看來,當然是方便奏效;在宣傳人員看來,當然是折扣更多;在策劃人員看來,當然是展現功力了――若然節目不是直接進口的舶來品。
    聚焦古典音樂界。過去一年,我想起幾個音樂節――聲蜚合唱節是合唱管弦樂音樂節,有大師班和音樂會(例如跟香港小交響樂團合作的海頓《創世紀》,相當成功);香港管弦樂團的馬捷爾系列和舒曼系列,都近似音樂節的模式,以指揮或作曲家為單位,輕易地將節目組合。然而,以節目編排而論,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就最為成功。
    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來到第五屆,自2012年第三屆開始,由著名小提琴家林昭亮首次擔任音樂節的藝術總監開首由大提琴家李垂誼掌舵),第三屆的焦點是譚盾的《鬼戲》,第四屆有寧峰、陳薩及海倫葛莉茉Hélène Grimaud)、第五屆的重點大概是俄國小提琴好手列賓Vadim Repin),印象中三年前他跟港樂合作演奏布拉姆斯小提琴協奏曲,而他的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協奏曲在芸芸經典錄音中,已站穩一席之地。
    室內音樂節主要有七場音樂會,曲目編排甚見心思,如果你已看厭了例牌的本地音樂會節目,這幾場音樂會的曲目足夠令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列賓與友共樂林昭亮和列賓合奏ProkofievSonata for two violins in CShostakovichPiano Trio no.2,以及TaneyevPiano Quintet in G minor!),還有閉幕音樂會(VivaldiConcerto for Four Violins in B minor!)等等,都夠吸引,以下只集中布拉姆斯匈牙利之夜談談。
    當晚由赫德里希Augustin Hadelich)和霍夫曼(Gary Hoffman)的高大宜(Kodaly)小提琴與大提琴二重奏(Duo for violin and cello, op.7)開首,然後是兩首布拉姆斯,分別是諏訪內晶子、王健、梁喜媛合作第二鋼琴三重奏(Piano trio no.2 in C, op.87),哈華(Burt Hara)和米羅弦樂四重奏(Miro Quartet)演奏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Clarinet Quintet in B minor, op.115)。
    高大宜的作品恰恰在一百年前面世,為音樂會帶來二十世紀音樂的角度,也以地道的匈牙利音樂打頭陣,再轉入深受匈牙利音樂影響的布拉姆斯室內樂,順理成章,也別具巧思。
    高大宜的二重奏只有兩件弦樂器,重點大概在於樂器的對話,旋律線條的發展和表現力,也可見匈牙利的民族樂風,赫德里希和霍夫曼都相當用心,熱情而緊湊的演繹相當壓場,而且保留了來自民間的粗獷感興。
    布拉姆斯的第二鋼琴三重奏是全晚的亮點,教人感動。此曲作於18801882年之間,這兩三年間布拉姆斯創作了兩首序曲和第二鋼琴協奏曲,這首鋼琴三重奏也同樣上乘。我一直聽KatchenSukStarker的經典版本,相較而言,諏訪、王健、梁喜媛也帶給我驚喜,尤其是王健的演出幾乎可以跟Janos Starker匹敵,諏訪和梁喜媛也相當出色,三人做到細緻中蘊藏表現力,不時有火花,尤其是第二樂章的主題與變奏,小提琴與大提琴以八度音平行前進,奏出主題旋律,非常合拍,悲劇感觸教人難忘,到C段的第三次變奏,布拉姆斯按主題再發展,小提琴與大提琴的十六分音符跳音演繹,音樂轉住戲劇性,兩位樂手也充滿強勁表現力。之後的第三樂章諧謔曲和第四章終曲,急快速度之下也十分流暢。總而言之,雖然有經典版本在手,諏訪、王健、梁喜媛的演繹,證明了現場的感染力不可替代。
    音樂會的下半場是B小調單簧管五重奏,是布拉姆斯晚年的作品。哈華和米羅弦樂四重奏的表現還可,但跟上半場的演出相比卻是失色,他們的演繹保守平淡,樣樣恰如其分卻略欠火花,第二樂章開始時甚至有點混亂,幸好此樂章中單簧管的演出夠好,拾回狀態。
    最後一提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的一眾好手,不少曾跟小交和港樂合作,難得聽到他們演奏室內樂,而不是再聽例牌貨的大路協奏曲。我十分期望第六屆香港國際室內樂音樂節,繼續支持,繼續精彩。

2014年1月20日

地圖與手掌

(刊於《字花》第四十七期)

2014年1月15日

《救火英雄》:沖天大火災

        
        2014,又是新一年,一月開頭,最出色的是兩部法語藝術片:接近無限溫暖的藍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和波蘭斯基的新作《玩謝大導演Venus in Fur),然而我決定以香港本土電影《救火英雄》,開展今年的影評書寫。
      《救火英雄》是郭子健的新作,他原來以《野良犬》和《青苔》嶄露頭角,跟鄭思傑合導的《打擂台》更獲得一片掌聲,可是隨後的《為你鍾情》以及跟周星馳合導的《西遊降魔篇》未見突破,《救火英雄》也只是稍為回復狀態。
               顧名思義,本片是關於消防員的災難片,去年彭氏兄弟的《逃出生天》教人不敢恭維,《救火英雄》則無疑勝過一籌了。然而,火災片不易拍得好,因為技術要求較高,也容易跌入公式化和煽情的窠臼,自從四十年前的名作《沖天大火災》The Towering Inferno以來,火災片未見重大進境,近來韓國片《火海108》也只算是中規中矩。
               眼前的《救火英雄》確有濫調陳腔之處,例如余文樂不顧一切進入火場拯救兒子、譚耀文這類自私自利的角色設計、全城大停電危機等等。然而電影也擁有一些優點,例如以煙為中心意象、細心刻劃中層員工的壓力、強調男性之間的情義、前線人員專業、犧牲精神等等,這些優點都暗暗地鼓勵了香港人團結互助的精神,也讚許專業人員堅守崗位。
           《救火英雄》帶出危機下的人性,包括人的迷失、自私、勇敢和毅力,創作人嘗試描繪深刻一點的範疇,可是有時講得太白,而且枝葉蔓衍,情勢太大,未算集中,又似乎是剪接方面未做到很到位,欠缺平衡和節奏。當然,結尾謝霆鋒犧牲小我完成大我,抽煙至彈煙一段頗有神采,可是這個水平的段落不多,總的來說《救火英雄》並不如幾年前的《打擂台》般教大家振奮。
                 回頭看2013年香港本土電影(總體數量應該跌破五十部的關口了),最好的電影都是強調香港人打不死的精神,例如狂舞派》、《激戰》和《掃毒》,巧的是這些電影的票房成績都很好,得到觀眾擁戴,把握到大眾的心理認同。此外一些電影突出本土氣息,卻比較刻意或者低俗,其實並無甚麼正面意義。另外,又有一些電影強調了重大災難與危機,最近幾個月的《末日派對》、《救火英雄》和《風暴》都是例子,明眼人都可以看見香港在政治和文化方面,都面臨很大衝擊,但願新的一年本土民氣凝聚,團結一致,抵禦內部和外來的危機吧。

2014年1月2日

2013我的十大電影

愛是神奇》(To the WonderTerrence Malick
風起了》(宮崎駿)
末世列車》(奉俊昊)
誰調換了我的父親》(是枝裕和)
引力邊緣》(GravityAlfonso Cuarón
我不是拉登》(The Reluctant FundamentalistMira Nair
東京家族》(山田洋次)
誣網》(The HuntThomas Vinterberg
那年遇上世之介》(沖田修一)
《凱撒必死》(Caesar Must DiePaolo and Vittorio Tavia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