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

《當祈禱落幕時》:愛與死

當祈禱落幕時》是「加賀恭一郎系列」的壓軸之作,換言之隨著《新參者》和《麒麟之翼》,卒之來到最終章。
實際上,電影《當祈禱落幕時》和《麟麟之翼》一樣,導演和編劇只需老老實實照辦煮碗,阿部寬大可行行企企,因為東野圭吾的原著足以力撐全場。《麟麟之翼》沿用東野圭吾拿手的愛與罪主題,再放大到家庭人際、校園欺凌,以至於階級和貧窮問題,日本年輕一代苦無出路的宏觀格局,日本橋上的麒麟和紙鶴是重要象徵,滿載心意與希望。
至於《當祈禱落幕時》就從愛與罪主題,擴展至兩個破碎的家庭,其中牽涉到神探加賀自身,他查探的已不單單是案件,他得到的卻是家庭身世的最終答案,「加賀恭一郎系列」至此劃上相當圓滿的句號。
福澤克雄執導的電影《當祈禱落幕時》,核心意象和提示是淺居博美(松嶋菜菜子飾)的紅色十字架頸鏈,以及她要在明治座搬演的《曾根崎心中》。當然,橋也是《當祈禱落幕時》的重要核心意象。又正好是作者的思想橋樑,能夠將基督教為愛而犧牲的核心思想,以及日本傳統的殉情故事,移步到東方的家庭倫理關係之中。
當祈禱落幕時》充滿二元對立的戲劇張力,令情節十分緊湊,電影由腐爛女屍和河邊燒焦了的男屍出發,將矛盾指向舞台劇導演淺居博美,但淺居博美正排演《曾根崎心中》,明顯有不在場證據。警視廳搜查一課刑事警官松宮修平,將表哥加賀恭一郎拉入調查團隊之中。加賀恭一郎以直覺和推論,解開了一個個謎團,但想不到連他自己的身世,都成為案件的一部份。
簡單來說,父與女、母與子是電影的基本角色結構,兩個家庭加賀一家和淺居博美的父母,都有甘願以死守護下一代的父親,離家出走的母親理由不一樣),以及在沒有母親的情況下成長的子女。換言之,淺居博美和加賀恭一郎是鏡子般的互照關係明治座導演室的窗,就是一面大鏡子)。
當祈禱落幕時》是偵探故事,生與死是必然元素,塑造得最有力的角色,正是淺居博美的父親,他有許多名字,也有多重身份,他殺人,也被殺,一切是出於愛,合乎東野常用的愛與罪主題,以及隱與顯手法(如《白夜行》等,而他和女兒之間,是既遠且近,既近且遠。
小說本身對核電問題與福島核事故,略為指涉,電影也不作深究。電影本身相當忠於原著,但也改了一些細節,例如淺居博美在小說中,有一段時期戴上紅寶石墜子項鍊,而電影版就改為十字架項鍊,加深了宗教意象的色彩(如電影版《嫌疑犯X的獻身》也有相似的改編策略。)除此之外,小說對《曾根崎心中》的文本指涉,比電影版更多,東野圭吾甚至寫道「最後一幕浮現在眼前。忠雄就是阿初,而自己(即博美)就是德兵衛。」以死去實現愛,正是《曾根崎心中》和《當祈禱落幕時》的主題罷。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