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

《聖鹿獵殺》:罪與報應

    
        希臘導演雅高蘭思莫斯(Yorgos Lanthimos)的《聖鹿獵殺》(The Killing of a Sacred Deer),是相當另類的電影。蘭思莫斯的前作《單身動物園》(The Lobster)為人注視,電影的荒誕不經和黑色幽默,在《聖鹿獵殺》也有延續。《聖鹿獵殺》甚至獲得康城影展最佳劇本獎,受到肯定。
《聖鹿獵殺》的構思,受歐里庇得斯Euripides的悲劇《在奧利斯的伊菲革涅亞Iphigenia at Aulis,有周作人譯本)影響甚大。
根據悲劇和相關傳說,希臘大軍正在奧利斯集合,準備出發去攻打特洛伊,可是因為希臘邁錫尼國王阿伽門農(Agamemnon)獵殺了月神和狩獵女神阿耳忒彌斯(Artemis)的神鹿,口出狂言,觸惱了女神。於是希臘面對海面風平浪靜,無法起航,預言者告訴阿伽門農,唯有將國王的長女伊菲革涅亞Iphigenia)獻祭,才能平息女神的怒火,阿伽門農只好獻出女兒,當祭司正要揮刀斬向她的頸項,上天干涉,伊菲革涅亞消失了,一頭母鹿躺在地上咽氣。
至於《聖鹿獵殺》,是個荒謬故事。主角是醫生史提夫,他與妻子安娜,有一兒子一女兒,他們是中產人士,生活安定而且相當富裕,表面上看是典型幸福家庭。而一個年輕人馬田經常找史提夫,令史提夫分身乏術,但他也盡量關照馬田,將他介紹給家人。而馬田又回請史提夫來吃飯,用意在撮合史提夫和他的寡婦母親。
原來馬田的父親十年前遭到車禍,死於手術台上,史提夫是好杯中物的主治醫生,現在史提夫要殺一個家人以示公正,否則詛咒會令史提夫的子女會經歷四個階段:第一是雙腳癱瘓,第二是不吃不喝,第三是雙眼流血,最後是死亡。而史提夫開始是反抗,甚至報復和綁架,妻女求饒,而史提夫只可以將一切交給機遇。
《聖鹿獵殺》是《在奧利斯的伊菲革涅亞》的解構,主題上是相關的,一切建基於罪與報應,而一切由下一代承擔,而命運的色彩,同樣強烈,冥冥之中確有一股力量,令人生畏,分別在於《在奧利斯的伊菲革涅亞》的重心,是人的性情、掙扎、抉擇和下場,令人產生同情、憐憫、敬重和畏懼,自有悲劇的美感。《聖鹿獵殺》卻是荒謬故事,雅高蘭思莫斯以一定的距離感觀看人物,所有人的行為都不由自主,帶有荒誕的色彩,令人有時莫名其妙、哭笑不得和難以置信。
《在奧利斯的伊菲革涅亞》中阿伽門農的痛苦、阿伽門農弟弟墨涅拉俄斯(Menelaus)漸生的同情、王后克呂泰涅斯特拉(Clytemnestra)的悲傷、大將阿喀琉斯(Achilles)的正氣凜然、伊菲革涅亞的犧牲精神,都刻劃得栩栩如生,在《聖鹿獵殺》中,一切都化約得平面了,古代悲劇的豐富情感,現代人是難以吸納的,電影導演著意於運用曲折的情節,牽引刺激觀眾的情緒。
《在奧利斯的伊菲革涅亞》只是特洛伊戰爭的一段插曲,但種下了阿伽門農與妻子不和,以至他們悲劇下場的伏線。而《聖鹿獵殺》卻令人想到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的《定理》Theorem),陌生客人為中產家庭帶來天翻地覆,《聖鹿獵殺》當然沒有政治革命色彩,史提夫一家最終只有深深的恨意。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