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16日

過秦論:《王的盛宴》

                張藝謀的英雄2002)打開了中國的大片時代,如今十年了,能夠站得穩的作品其實不是很多,招來的謾罵卻是不少。陸川的王的盛宴》也惹來爭議,而我認為這部電影是相當傑出的古裝大片,比李仁港的《鴻門》還要好。
              《王的盛宴》有現代知識分子的文人氣質,注重思想和反省,跟武人不同,武者注重打鬥和動作,精神上只側重俠客義氣。陸川以劉邦的回憶為敘事的基本結構,垂垂老矣的劉邦回望一生,為甚麼是回憶呢?可以是進入角色內心世界的方法,也是一個反省的過程。反省了甚麼?大概就是權力、欲望和歷史書寫。
                很明顯,王的盛宴》是借過去的歷史說今天的時局。每逢觸及楚漢相爭,總令我想到中共的統治近於秦王暴政?還是漢朝盛世?大可分開來想想。
                漢初賈誼〈過秦論〉已說得明白:「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偌大江山,不行仁政,強人百姓,揭竿而起,一下子就可以弄得分崩離析。吳彥祖飾演的項羽是藍血貴族,有君子之風度,足可呼風喚雨,可是失敗了,亂世之中還講原則道義,似乎不利於爭天下。劉燁飾演的劉邦恰恰相反,他和張震飾演的韓信不過是平民出身而已,見識過秦王宮殿,就引起權力的欲望。權貴的時代終會過去,一句「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打翻了秩序層級,平民為了爭權和平等,終將抬頭。韓信本來只是項羽旗下一員小卒,終於協助劉邦,打下江山。
                另一個問題又來了。《王的盛宴》深刻地展現老人掌政下,人才凋零的悲劇,「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的道理不破。我認為,陸川的王的盛宴》表明了他與張藝謀的不同政治取態――《英雄》和《滿城盡帶黃金甲》2006都是鞏衛皇權的樣板戲,皇者可以壓倒刺客、下一代(王子)、異議者的聲音,權力維穩壓倒一切;陸川的王的盛宴》中的皇者(劉邦,恰恰與《滿城盡帶黃金甲》裡的大王子一樣由劉燁飾演)已是風燭殘年,惡夢纏擾,不堪打擊。形式上,《滿城盡帶黃金甲》金碧輝煌,目迷五色,《王的盛宴》卻是漆黑無光,一切未明。張藝謀的電影中,異議者犧牲自己,陸川的電影中,韓信卻是成為六年的階下囚(雖與史實不合,但令人想起趙紫陽和劉曉波),終於為呂后及蕭何於長樂宮處死。中國的強人時代早就完了,老人政治還未完結,人才不一定在適切之位,實在要以史為鑑。
               張藝謀《滿城盡帶黃金甲》和陸川的王的盛宴》,都顯然受小林正樹的《切腹》影響,那關乎到歷史書寫的問題。《王的盛宴》有深刻的反思,電影道明劉邦的一生都在鴻門宴裡,終身面對危機四伏,而史官所記,皆為樊噲之言,蕭何的版本是項羽指令韓信護劉邦,史官都不敢寫下來。眾所周知,歷史書寫只是觀點與角度的呈現,誰大聲,誰就有發言權。這樣的歷史留下來又有何用?過去之史官,今日的媒體,有道義標準嗎?
               蕭何有權寫自己那一部份的歷史,他選擇了做同流者,於是權力核心在權鬥中解體了。賈誼在〈過秦論〉的結尾說:「是以君子為國,觀之上古,驗之當世,參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審權勢之宜,去就有序,變化有時,故曠日長久而社稷安矣。陸川的王的盛宴》也是一篇論當世中國的君子之書,宜三思之。只要行之有道,中國還是有步入盛世的可能。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