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電影的篇幅較長,歌舞連場,加上獨特文化元素,跟西方電影有一定差異,本來香港普遍觀眾都不太了解,但自從《作死不離3兄弟》(3 idiots)大收旺場,印度電影走入香港大眾的視野,印象中香港引入過《阿漢正傳》(My Name is
Khan)、《巴打旅痕團》(Barfi!)、《追擊枕邊謎》(Kahaani)、《紐約精讀遊》(English
Vinglish)、《巴飛奇緣》(Barfi!)、《小失戀•大漫遊》(Queen)、《來自星星的PK》、《把她帶回家》(Brother
Bajrangi)等多部印度電影,總算為香港觀眾帶來新選擇。
《打死不離3父女》(Dangal)是印度最賣座的電影,觀者無數。電影是運動電影,刻劃出兩代父女摔跤運動員的人生路,破中有立,立中有破,而家庭關係和親情是不變的核心。
《打死不離3父女》有兩部份,前段的背景是鄉鎮,後段的背景是城市;前段的中心人物是父親,後段的中心人物是女兒。
《打死不離3父女》一如不少印度電影,相當煽情感人,先說其中的突破。印度影帝Aamir Khan飾演的主角瑪哈維,他生了四個女兒,本來無法將他的摔跤技藝(或可視為傳統)留給後人,但他突破了其中兩個女兒的局限,破除了重男輕女的印度社會中,女子摔跤的禁忌,換言之,他要保持傳統的生機活力,首先就要突破與挑戰傳統,最終達到傳統的創造性轉化(creative
transformation)。
除此之外,《打死不離3父女》是破中有立,瑪哈維將兩個女兒訓練成材,為她們付出了一生的心力,過程中牽涉到愛與力量。參照田立克(或譯蒂里希,Paul
Tillich)《愛、力量及正義》(Love,
power, and justice : ontological analyses and ethical applications)一書以及陶伯斯(Jacob
Taubes)在書評中的說法,愛、力量及正義三者在神聖的基礎上是一體的,以至人的存在中,也應該是一體的。
就電影而言,前段突出了父親的意志,他施加到兩個女兒的力量,是帶有強迫(compulsion)的力量,而電影一路揭示出父親所做的一切,當然是帶有愛,而且是無私的,在此不妨借用田立克的觀點:「愛是力量的基礎,而不是否定。」
至於電影的後段突出了大女兒的失落與回轉,以及父親不休的支持,可以再次引用田立克的看法,他說愛與正義的結合帶來聆聼、施予和原諒三種功用。由此可見,父親聆聼大女兒的求助,施予援手,原諒女兒的疏離,在父女關係中有愛,也有正義。
《打死不離3父女》中有相當穩固的二元對立結構,例如今昔對照,城鄉對比,善惡分明,平民憑實力向上攀升,在上的教練卻是不思進取而且壞心腸,鄉下雖窮但生活樸實無華,城市繁華但令人不慎墮落。《打死不離3父女》勝在率真自然,老嫗可明,而且片中的思維是貼近平民的,容易引人共鳴,賺人熱淚。
(刊於《時代論壇》第1564期2017.8.18)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