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日

《再見魅了緣》:鬼魅浮生

    《再見魅了緣》(A Ghost Story)是近期的難得佳作,出入生死,哲思深刻,允為今年數一數二的美國獨立電影。導演大衛羅利(David Lowery)成長於天主教家庭,父親是達拉斯大學的神學教授。大衛羅利的首部長片作品Ain't Them Bodies Saints,由加西艾佛力(Casey Affleck)和朗妮瑪娜(Rooney Mara)主演,從影像可見泰倫斯馬力(Terrence Malick)的影響。
至於《再見魅了緣》,大衛羅利說受到以下十部電影的影響:《千與千尋》、《鬼驅人》(Poltergeist)、《皮下之慌》(Under the Skin)、《奥蘭度》(Orlando)、《波米叔叔的前世今生》(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主婦日誌》(Jeanne Dielman)、《黑暗後的光明》(Post Tenebras Lux)、《舊夢》(Old Joy)、《不散》(Goodbye Dragon Inn)、《重生之河》(River of Fundament)。我自己沒有全部看過以上這些電影,但《千與千尋》的鬼魅形象、《皮下之慌》的視覺美感、《不散》的蔡明亮一貫風格長鏡頭等等,都顯然對《再見魅了緣》構成影響。
    《再見魅了緣》跟Ain't Them Bodies Saints一樣,由加西艾佛力和朗妮瑪娜擔綱,飾演一對年輕夫妻,可是由於車禍,二人陰陽分隔,意料不到的是丈夫的靈魂還留在人間,看著妻子,也留守著舊居,靈魂未能介入人事太多,但至少可以影響電力及形成劇烈振動。
全片開頭由許多長鏡頭組成,節奏徐緩。電影過了一半,力量就開始凝聚,重點是妻子離開舊居,丈夫看到新的房客,其中有人在屋裡開party,當中一人發表了長篇的個人演說,他由上帝談到人,而人面對死亡,一切都會流逝,不論是最偉大的作品如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人類的文明發展,以至這個世界最終都會走到盡頭,那麼生存的意義何在?(這一幕關於人世的有限,令人想到上帝的無限,以至阿奎那的五路論證。
然後,靈魂面對舊居拆毀,在資本主義的高度發展之下,所有事情變得單一而短暫,過去的一點不留,自然被資本主義世界吞噬,魂急速下墜,由這一點開始,電影的時空跳躍更大,創作人的意圖和信息也逐步浮現。
靈魂回到過去,考察了歷史,見證人的衝突與死亡,甚至電影出現時間迴環time loop),而靈魂也從牆縫找到妻子當年留下的紙條,最終他讀到甚麼,觀眾並不知道,只知道靈魂終於放手,離開這個人世,也許是因為情愛、因為回憶、因為經歷了一段美好的動人時光,就已經足夠……
《再見魅了緣》有獨特的概念,展現一般電影沒有的哲理思考,全片建基於一個命題:人是有限與必死,那麼活著的意義是甚麼。電影沒有簡單地給予一個便捷答案,而是從靈魂的角度看,了解情之可貴,以至於我們終將要別離這個難免殘缺的世界,痛苦、分別、死亡都是必然,但情與愛是能夠留下來的。

(刊於《時代論壇》第1579期2017.12.1)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