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6日

《華氏119》:抵抗與盼望

《華氏119》(Fahrenheit 11/9)導演米高摩亞(Michael Moore)的左翼政治立場,人所共知。米高摩亞的紀錄片,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美國的社會問題,例如槍械武力、醫療福利等等,《美國黐GUN檔案》(Bowling for columbine,曾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美國清一Sick檔案》(Sicko)和《美豬出城》(Where to Invade Next)同屬於第一類。
另一類是針對美國的根本制度和重大事件,如關於反恐戰的《華氏911》(Fahrenheit 9/11,曾獲康城影展金棕櫚獎)、關於資本主義的《華爾街陰質實錄》(Capitalism: A Love Story)以及《華氏119》,而《華氏119》似乎有匯聚以上作品於一身的嘗試,幾乎是米高摩亞集大成之作。
米高摩亞是如假包換的翼人士對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必然口誅筆伐,《華氏119》率先探問特朗普為何在人人不看好的情況下,在2016年擊敗民主黨希拉莉,勝出美國總統選戰,進而透過一些個案,了解相關因素。
這些個案,表面看或者有離題之嫌,但其實都是值得了解而且相關扣連的,例如紀錄片花不少篇幅說佛林特市的鉛水危機(Flint water crisis)。事緣密西根州長斯奈德(Rick Snyder)因節省成本,以佛林特河的水取代原來一直飲用的潔淨湖水,而新水管令到食水含鉛量超標,嚴重影響兒童的成長和認知學習,更有長者因退伍軍人病去世。諷刺的是,通用汽車公司的員工,以至工廠用水,可以轉用原來的水管,而市民卻繼續用新水管。
這單佛林特市鉛水危機,不單令我們想起香港在2015年時,也有同類的食水含鉛事件,香港民主黨揭發了問題,事後沒有官員負上個人責任,承建商中國建築也沒有受懲處,而當區受影響的居民(如有啟晴邨在內的啟德北),過半數居民繼續投票支持建制派。
至於米高摩亞發掘佛林特市鉛水危機,實際上是要帶出奥巴馬的管治不力,令佛林特市民由希望跌落谷底,一葉知秋,美國民主黨已失卻民心。
就政治光譜而言,米高摩亞與佛蒙特州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比較接近,電影對民主黨總統初選的內定醜態,也不留情面地揭示。民主黨敗於共和黨,不單在於民心背向,也在於內部分裂。
有危也有機,《華氏119》以佛羅里達校園槍擊案,帶出年輕人渴求以行動改變,他們的「為我們生命遊行」(March For Our Lives)得到廣泛的投入參與,而電影也放眼教師罷工、素人參選的新政治現象,這些個案,看似與特朗普當選並不相干,但米高摩亞顯然是要指出,抵抗強權需要團結行動、勇於嘗試和承擔,引入新的政治文化,如此才可帶來盼望。
另一方面,米高摩亞不是一味樂觀,他也提出警告,《華氏119》預示民主的傾覆和極權的來臨,美國憲法的民主制度岌岌可危,絕對不是天方夜譚。米高摩亞從德國納粹黨與希特拉上台,比較對照當今美國的政權,這一段頗見功力和獨特觀察,從前人歷史學習,鑑往知來,發出警世良言,對於美國人,還是香港人,以上種種都值得深思。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