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6日

九月好詩

中秋前夕,月餅以外,不妨以詩作為團圓的理由。想接觸好(hou2)詩,又或者根本是好(hou3)詩,都歡迎走進《記憶前書》的音樂空間,並見證《月台》誕生一周年,同度一個秋涼的下午。在這個分享會中,《記憶前書》作者鄭政恆將和讀者分享寫詩心情,同時亦有《月台》十二期灰爆發佈,並會jam音樂、讀好詩。
日期:2007年9月16日(星期日)
時間:1:30-3:30pm
地點: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高層地庫大堂(Agnes b電影院大堂)
嘉賓:王良和博士、音樂人志雄
場地贊助:香港藝術中心

《記憶前書》現於阿麥書房及別館有售。活動以粵語主講,費用全免,座位有限,歡迎留座。查詢及留座:3582 -4840(阿麥書房別館〔香港灣仔港灣道2號香港藝術中心地下A舖〕)。

2007年9月3日

京都的古本書展

(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07.9.2)

2007年8月14日

2007年8月1日

八月在日本

Ingmar Bergman(1918—2007)。Michelangelo Antonioni(1912—2007)。
八月四日至十三日在日本.關西。奈良。大阪。京都。
月台。

2007年7月11日

《記憶前書》

書名:記憶前書
作者:鄭政恆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年份 :2007

作品簡介 :
《記憶前書》(The First Book of Recollection)是我首部作品集,收錄了 2002 年至今五年來大部分的詩作及攝影作品, 主要按時間分為兩輯: 2002 年至 2003 年歸為一卷; 2004 年至 2007 年歸為另一卷。

第一卷的作品多為抒情詩,大部分從眞實生活體驗出發,記錄了我的成長、青澀歲月,及學生生涯。

第二卷詩作自 2004 年始。那一年我畢業了,經歷了一個時而閒散、又時而徬徨的夏天,終於找到了一個教席在中學教音樂。這一年,我沉醉於電影世界,囫圇吞棗地看了許多大師巨匠的作品,如奇斯諾夫斯基、尚盧高達、塔可夫斯基、 Stan Brakhage 等。電影改變了我觀看的方法,開始採取冷靜的態度尋找角度,加入了敘事的元素,又嘗試將蒙太奇的技巧,放進詩的創作。

第三輯是外卷,部分為遊詩,部分為觀影後的隨想手記。這一輯詩作,多少反映出香港我城與他城的相互對照關係。

這一本跨媒體詩集名有詩及攝影部分。攝影分為 「異城志」 (Alien-nation) 、「無聲戲」 (Silence Opera) 及「安魂曲」 (Requiem) 。我在香港和澳門兩地捕捉瞬時光影,透過鏡頭觀察、思考和發現,明白到攝影其實是瞬間與持久的角力及互換。

推薦:
去讀詩,去寫詩。成就自己,讓世界改變。你未必能令這世界改變,但你可以成就自己,讓世界改變。或不改變。
──飲江
詩寫得平實,沒有沾染時下玄虛浮淺之風,以平實細緻的詩筆反映時下社會面貌和年輕人心態。
──許迪鏘
政恆以他的詩提醒我們,精煉準確純粹是今時今日更要堅持的。
──歐陽應霽

2007年7月7日

十年:我最喜歡的香港電影(1997-2007)

春光乍洩(1997)
花樣年華(2000)
麥兜故事(2001)
蜀山傳(2001)
少林足球(2001)
無間道(2002)
無間道II(2003)
麥兜菠蘿油王子(2004)
旺角黑夜(2004)
黑社會(2005)

2007年7月2日

楊德昌(1947—2007)

1982年《光陰的故事》第二段『指望』
1983年《海灘的一天》
1985年《青梅竹馬》
1986年《恐怖份子》
1991年《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1994年《獨立時代》
1996年《麻將》
2000年《一一》

2007年6月1日

一人貪戾,一人得道──《28週後》

《28週後》(28 Weeks Later)是一部集喪屍片與災難片於一身的類型電影。電影吸引人之處不單是凌厲的剪接,以及澎湃的影像,還有一點是當中的父子的身份描寫,可以說,倫理關係是這一部類型電影的其中一個重心。

《28週後》中的父親先是逃亡,繼而回歸,結於成魔。當初是他不顧妻子,為保一己性命,獨自衝出家宅,突破重圍,一邊駕艇逃之夭夭,一邊遠遠望著妻子被群魔噬滅。如果男兒天職是保家眷,那麼,父親在電影甫一開始就做了一個挺壞的榜樣,他似乎不是合格的父親/丈夫。

劫後便是回歸。兒女的回歸帶來家庭的重組,讓孤零零的父親復歸倫理關係之中。在回家之後,一對姊弟「審問」父親:「母親怎樣了。」父親心懷罪疚,只能夠支吾以對,是死了,又好像是消失了。之後一對姊弟(而不是父親)偷偷潛入故居,在頂樓重遇因抗體而倖存不死的母親。後來夫妻重遇,父親感染成魔,卒之變為大魔頭。電影中一對不怕死的兒女著手尋母(當然你可以說他們魯莽行事),孝心變成災難,而父親剛剛得見妻兒子女,卻因一次錯誤,卒之成魔。一切只是偶然——不論一片丹心或一次失誤,一個國家隨時因此而沉淪,一人貪戾,一國作亂的家國同構儒家思想,放諸電影之中竟然找到半分對應,而另一半則只可以推之於時也命也。

《28週後》中的兒子是救世者一般的人物,因血脈而具有尊貴身分,因抗體而具有救世能力,他甘心當餌,精神素質不俗。在他身邊的三位守護天使各盡所能──姊姊、神槍手、女護士──三人合演百萬軍中藏阿斗式的託孤護幼歷險,結果彈無虛發的神槍手以身殉難,擁有救世奧祕的女護士不敵成魔的父親。終於,還是由家/國的最後守護者姊姊親手弒父,並將弟弟送到停放溫布萊的直昇機上,登駕升空,往法國提取抗體。如此這般又似乎將弟弟一角「神化」,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如果將所有大事件歸之於一人得道或貪戾,未免不夠立體。城市之重建實不應以個體的意志而轉移,群體的力量在電影中被淡化,正是精英救世的偽宗教心態作祟。

《28週後》的結尾頗為曖昧,只知喪屍疫症在法國橫行。導演似乎不願兒子成魔(直升機內並無血跡),但又不想帶出光明希望的結尾,避重就輕之下就以開放性的尾聲作結,相信觀眾們要自我安慰續集可期。

2007年5月14日

2007年5月4日

廢墟之花——皇后碼頭文化節

自天星事件以來,大會堂外的空地已舉行過十數場文化藝術活動,包括逾八小時的詩唱會,由本地獨立樂隊和詩人出演,是一片色彩鮮艷的人民自主空間。
文化界日前發起聯署聲明行動,要求原地保留皇后碼頭,不旋踵取得逾四百個來自文化、藝術、學術界的簽名。皇后碼頭停用之後,為了顯示對原地保留此訴求的堅持,和藝術生生不息的活潑氣息,本週日將再有豐富盛大的文化活動舉行。
不拆不遷不告別,皇后碼頭還在等著大家,在天星的廢墟旁邊。

時間:五月六日(星期日)下午三點開始,至夜方休
地點:皇后碼頭
節目內容:三點半雄仔叔叔講故事,大人細路都感動;其後佛蘭明高舞蹈表演、詩歌朗誦(詩人包括葉輝、陳滅、鄭政恆等)、行為藝術、劇場表演紛紛出場,入夜之後band show全面啟動,本地獨立樂隊 fruit punch、hard candy、superday等放射能量。

2007年4月8日

異鄉人之戀——蔡明亮《黑眼圈》

生命是甚麼?睡眠、吃喝、排洩、清潔、金錢、性、愛、傷病、死亡……如果這是人的寫照,植物人還是一個生命不?他只有等待他人的照顧,在關係與照料之中呈現出他生存的意義。現代人是感情的植物人,沒有愛,怎樣活?

如果蔡明亮的《不散》是借石雋、苗天、胡金銓的《龍門客棧》以及古舊的戲院來見證明蔡明亮對「電影的愛」,又如果《天邊一朵雲》是將藝術電影與色情電影整合,以求赤裸裸呈示「慾望的愛」,那麼,《黑眼圈》可算是探求「無私的愛」,正如蔡明亮所說,「我想人與人的關係中,最美的就是從這個照顧的過程,無條件的施與受。」

《黑眼圈》中的馬來西亞沒有疫症,沒有大旱,但空氣污染,毒霧籠罩,人人戴上口罩(SARS!),好像無法溝通,一如前作《洞》,《黑眼圈》的主要角色之間並沒有什麼對話。一座廢棄殘缺的現代建築,仿如魔幻迷宮;天井中有一泓絕望的死水,李康生把竿垂釣,一隻蝴蝶拍翼——蝴蝶,是蔡明亮電影的新象徵,可以代表愛情嗎,就如海報上露骨的I Love You字樣,只要有愛,死水也可能充滿生機。

《黑眼圈》中的音樂取材廣闊,有莫扎特的《魔笛》、李香蘭的《心曲》和《恨不相逢未嫁時》等,但最叫人興奮的是,蔡明亮終於用上粵曲了——何非凡的《碧海狂僧》:「情可哀,情可哀,哀哀情與愛好比一座斷頭台, 哭煞淒涼一粉黛,遭情所累惹愁哀……」情與愛好像斷頭台,電影中的孟加拉黑工對負傷的李康生無微不至,後者並不領情;在刀鋒邊緣,黑工無私寬恕,最終三人在床上睡著了,床褥好像小船浮過那一泓死水。因為無私的愛,所以一切美好;絕望的死水,成為了宇宙的大倒影。

(刊登於《明報》2007.4.8)

2007年4月6日

《傷城中的門徒》

你有沒有想過,一個人對你好,對你推心置腹,難道,是沒有原因的嗎?

可能是有的。原因不一定是你對人家好,或是你有恩於人,人家就對你好,也可能是你有欠於人,也可能你根本是他的敵人。

劉偉強、麥兆輝的《傷城》(2006)與爾冬陞的《門徒》(2007)都處理了這一個問題。

《傷城》中的梁朝偉是一個復仇者,從邂逅認識徐靜蕾到二人組織家庭都只是為了完成一己的復仇計劃,為了解決傷痛的童年記憶;《門徒》中的吳彥祖對劉德華忠心耿耿拜為門徒,也只是為了力盡警察臥底的職責,為了做好一份工。原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如此脆弱。

以上這些讓我想起兩部電影都刻意強調的──在城市之上久久不散的陰霾烏雲,彷彿是命運之力,彷彿是無形之神,無聲無息潛入城市,潛入長街短巷,潛入大小房屋,潛入我們的身體,我們的腦袋,我們的思維。

城市。《傷城》中的香港是高度發展的現代都市,高聳摩天的巴別塔式高樓,與高天的「神」互通有無;《門徒》中的香港則與前作《旺角黑夜》(2003)分享同一個庶民大眾的城市景觀,小市民與「神」之間差若雲泥,但不表示神力無法抵達。飾演毒梟的劉德華說溜了嘴,有人買有人賣,甚麼都是生意──「神」的名字,就是「供求」。

在現代商業社會之下,人與人之間原來的超穩定關係瓦解破裂,絕對的信任因血緣關係中斷而不復存在。但身處社會之中,人們總不能事事猜疑,故此,現代人總是在信任與懷疑、忠誠與背叛中間委屈求全。有的人用一些方法去解決,可能是用金錢的量化計算,又有可能是毒品,讓毒品填補個體的空虛,填補孤零無依的感覺,最終只是無法自拯,執迷難悟,回頭太難。

在集機械、計算、商業於一身的現代社會中,情與義還是存在的,可能。《傷城》中的梁朝偉機關算盡,卻估不到二人的感情油然而生,局是假的,未能預算的情是真的。在意料內外,俱是可能性帶來的機遇。當梁朝偉的家被仇人縱火,妻子徐靜蕾冒死取回無價的紀念品,而這個紀念品──一個乒乓球拍卻成了梁朝偉身分玄機的唯一佐證。《傷城》中的三個警察,一個是復仇心切的殺人罪犯,一個是包二奶的窩囊廢,一個是未能治癒創傷記憶的退役警探,公義不存,正道滄桑,唯有真情能夠揭示真相。《門徒》比《傷城》樂觀實無庸置疑,吳彥祖對無辜小女孩有情(還有受傷的犬),對上司有義,克盡己職,然而一切來得太簡單直接,就欠缺了一份悽愴感懷,說到底,道德人性的想像力還是不夠。

《傷城》是一部關於忘不了的傷痛懺悔錄,有人因此入胡同,有人因此得重生;而《門徒》則結合無間臥底片與毒梟片兩種類型,發出「救救孩子」的吶喊。而我追念的是《門徒》中的一絲光芒,在雲間照射,時有時現,但更多的是時隱時無。在光裡面沒有黑暗,懺罪者的傷痛癒合,才有光明。

(刊登於《時代論壇》第1023期)

2007年4月2日

支援樂生院原區保留

一、支持樂生院抵抗清拆運動放映及音樂會
2007年4月5日(四) 下午五時至晚上七時後
中環皇后碼頭
內容:
1.17:00放映《樂生活》導演:許雅婷、林婉玉
樂生療養院,全台灣唯一痲瘋村,從日據時代被強制隔離到這裡的患者,歷經年歲至今已以院為家,現在他們看似走出過去,走入社會,然而新莊線捷運工程步步逼 近,樂生家園將要毀滅,政府迫使他們搬離,要求拆除樂生院,面對強權的壓迫,院民道出:「互相扶持互相照顧一起拼下去吧!」-- 抗爭背後 人的故事--
2.17:30音樂會
演出:維怡、鄭政恆+潘志雄、鄧阿藍、老b、小河(+廖偉棠) ......
3.19:00討論後續同場還有「挺樂生 萬人照片募集行動」

二、樂生那卡西完整試聽大公開:
http://blog.yam.com/lsynakasi/

2007年3月16日

琴樂小論

(刊登於《字花》第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