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5日

最黑暗的時刻:《黑暗對峙》

《黑暗對峙》(Darkest Hour)是英國導演祖韋特(Joe Wright)的人物傳記片(Biographical film,簡稱biopic),傳記主角是二次大戰時的英國首相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邱吉爾由演藝精湛的加利奧文(Gary Oldman)飾演,有力提名以至獲取多個電影獎項。另外,本片的攝影也是一流,燈光以至構圖都細心雕琢,一絲不苟。

《黑暗對峙》選取了1940年五月為時間框架,刻劃出邱吉爾走馬上任,代替行綏靖政策的張伯倫(Neville Chamberlain),擔任聯合政府首相。邱吉爾一上任,就處於姑息主義的議和派(以張伯倫和哈利法克斯子爵為首)的壓迫之中,邱吉爾是主戰派,但他也不無猶豫之處。

邱吉爾以演說著名,《黑暗對峙》中有邱吉爾兩篇十分著名的國會演講(三大演說唯有在六月時演說的This was their finest hour,並沒有拍攝),一篇是Blood, Toil, Tears and Sweat,他上任不久就在議院演說:我沒有別的可以奉獻,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邱吉爾在回憶錄說:「在我們的全部悠久的歷史中,沒有一位首相能夠向議會和人民提出這樣一個簡明而又得人心的綱領。」邱吉爾自豪之感,溢於言表,但電影也刻劃出演說後,由於張伯倫冷淡的取態,只落得紛紜的反應。

另一篇著名演說是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邱吉爾在鄧寇克大撤退(Dunkirk evacuation)成功後在國會展現不屈的戰鬥決心,在《黑暗對峙》中這篇演說刻劃出國會以至全國,終於連成一線,主戰派全面壓倒議和派。電影有細緻的鋪排,從議和派的進迫,到加來防御戰的艱難決定,美國總統無法在軍事上襄助,到邱吉爾跌入信心崩潰的谷底,就在最惡劣的時刻,英皇佐治六世紆尊降貴來訪民居,鼓勵邱吉爾,到邱吉爾走入民間坐地鐵到西敏寺,在親民的對話中,獲得民意的鼓舞,導演刻意加入男女老幼黑人白人,以示廣泛民主,還要邱吉爾與黑人乘客朗誦麥考萊(Thomas Babington Macaulay)在Lays of Ancient Rome中的名詩Horatius,首相與平民合力歌頌守衛羅馬的英雄:
Then out spake brave Horatius,
The Captain of the Gate:
 "To every man upon this earth
Death cometh soon or late.
And how can man die better
Than facing fearful odds,
For the ashes of his fathers,
And the temples of his Gods.

最終,為鄧寇克大撤退而推行的發電機行動成功,邱吉爾取得實質的成果,進而發表鼓舞人心的We Shall Fight on the Beaches「我們將戰鬥到底。我們將在法國作戰,我們將在海洋中作戰,我們將憑著越來越強大的信心和力量在空中作戰, 我們將不惜一切代價保衛本土,我們將在海灘作戰,我們將在登陸點作戰,我們將在田野和街頭作戰,我們將在山區作戰。我們絕不投降

細心一想,《黑暗對峙》整個鋪展恰恰是V字形的,V字不單是邱吉爾著名的Victory手勢,也通向《黑暗對峙》中邱吉爾經歷的得勢、低沉、再起與光榮。

《黑暗對峙》集中於五月內發生的大小事情,這一段時間的事,在邱吉爾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The Second World War)中,尤其是第二卷《最光輝的時刻》(Their Finest Hour),有相當仔細的憶述,不妨對照參看。當然《黑暗對峙》也令人想到《皇上無話兒》(The King's Speech)、《編寫美好時光》(Their finest)、《鄧寇克大行動》(Dunkirk)等多部不俗的電影。

邱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的銘言為:「戰爭時:堅決剛毅。失敗時:頑強不屈。勝利時:寬容敦厚。和平時:友好親善。」《黑暗對峙》展示出邱吉爾人性的一面,也同時刻劃他不妥協的精神,對當代的人還有現實意義。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