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3日

《獅子王》:光復新世界

獅子王》(Lion King是不少觀眾喜愛的迪士尼經典動畫1994年的動畫,如今有擬真(photorealistic)電腦動畫,由莊法來奧(Jon Favreau,即Marvel電影中飾演Happy的演員)導演。除了劇情基本上照辦煮碗外,新版本也理所當然保留了Elton JohnTim Rice的原創歌曲。
不同年紀的人看《獅子王》,有不一樣的感受。小朋友或者喜歡彭彭與丁滿,少年人會受獅子辛巴的成長故事吸引。成年人也許了解生命的循環circle of life),是人世間的哲理,就正如副歌所言:
It's the Circle of Life這是生命的循環
And it moves us all帶動我們全部
Through despair and hope透過絕望和希望
Through faith and love透過信仰和愛心
Till we find our place直到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
On the path unwinding在筆直的路上
In the Circle循環之中
The Circle of Life生命的循環
獅子王》其實改編自莎士比亞名劇《王子復仇記》Hamlet,當然也加入一般成長故事、《聖經》中約瑟與摩西故事的元素獅子王》從《王子復仇記》借取了一些情節:《王子復仇記》中,克勞迪(Claudius)殺皇兄奪取皇位,老國王的鬼魂要求哈姆雷特為他報仇,克勞迪心知事情已被哈姆雷特知道,打算借英格蘭王的刀殺害王子,克勞迪意料不到哈姆雷特折返丹麥,為父王報仇
《聖經》中約瑟的故事,為獅子王帶來流放與重逢的劇情元素,至於摩西的故事,就帶來王子逃亡與身份覺醒的重要轉折。
獅子王》中,弟弟刀疤殺死開明的老獅王木法沙,更將年紀小小的辛巴驅逐出動物王國。辛巴差點在途中命喪,卻遇到疣豬彭彭與狐獴丁滿,正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辛巴死不了,跟彭彭與丁滿一起,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唱著hakuna matata(即是no worries,但辛巴心智卻沒有隨身體成熟,直至再遇上自小一起的女娜娜(合唱曲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在此響起,加上山魈的指引,辛巴才成長,繞了一個大圓圈,回到他的出生地,實現生命的循環,成為王者。
從新版獅子王》,我卻想到1994年的《獅子王》,大概是一個前瞻未來的政治預言,難怪香港人心有同感。
獅子王》中,木法沙本是開明的王者,得到各方尊重,但刀疤上位,起用一班有辱無榮的斑鬣狗為爪牙,獅子族群黯然無光度日如年。辛巴本是王者,卻與疣豬、狐獴在一起,直至他醒覺過來,明白自己的身份、責任與使命,於是辛巴集合力量,一舉發起革命,推翻刀疤的暴政,光復動物的世界。
如今看新版獅子王》,一方面是看荷里活技術的進境,如何捕捉和展現動物的神態,而另一方面是看當年預言,如何在此時此地成真,新版獅子王》在內容和意念上,並無太多的新意,但生命循環不息,故事也可以一講再講,總可以帶給我們反省、覺醒和成長的一課。

2019年8月14日

時代

(刊於《聲韻詩刊》第48期)

2019年8月12日

新論梁啟超:聚焦早年歲月

(刊於《香港01周報》2019.8.12)

2019年8月1日

八月二講

1.座談會:俄國文學的轉化
時間:2018年8月4日 (星期日) 下午3時
地點:香港電影資料館

2. 閱讀,不必是打分數的「報告」 
時間:2019年8月30 日(星期五)晚上7-8:30 
地點:三聯書店灣仔文化生活薈

2019年7月22日

詩人夏侯無忌與《夜曲》

(刊於《方圓》第一期)

2019年7月19日

《耶穌真係落咗嚟》:上帝與救星

日本的基督教信徒人數不多,意料不到的是日本年輕導演奥山大史的電影《耶穌真係落咗嚟》,深刻探索宗教與人生,令人再三反思。
影片中有一引子,年老的爺爺在家中以手指弄穿紙窗,看外面的世界,而影片中的小男孩星野由來,在全片尾二的鏡頭,也同樣如此,電影的重心,當然就是自我與世界的關係(家庭可引申為東方倫理本位社會)
由來的世界有不少的變化,他跟隨父母從東京搬回老家,與祖母居住。由來入讀了一間基督教小學,初步體驗基督宗教信仰。但是由來也感到格格不入,身邊沒有朋友,幸好不久,由來想像出一個小小的耶穌,也跟大隈和馬成了好朋友。
由來的想法很天真,他心目中的小耶穌,是有求必應的神明。由來求財,也求友誼,求流星雨,有的「成功爭取」,有的得不到。最痛苦是,和馬因為車禍重傷昏迷,由來的祈禱沒有得到應允,和馬的形勢急轉直下,耶穌在這個重要關頭消聲匿跡了。
本片導演奥山大史在1996年出生於東京,耶穌真係落咗嚟》是他第一部長片導演以本片紀念英年早逝的朋友,電影不過76分鐘,實在言簡意賅,而他的電影表現手法相當高明。全片一直以平視為基本視點,後來和馬遇到車禍,導演就開始多用俯視的角度,直到全片最後一個鏡頭,導演才展現天上的耶穌俯望人世,時空回到由來與和馬剛剛相識的一刻,他們很快就成為好朋友。
耶穌真係落咗嚟》的宗教信仰理念,切近德國神學家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在《獄中書簡》Letters and Papers from Prison)中提出的見解。自1933年,潘霍華就開始抵抗希特拉與納粹黨,1935年到1937年,潘霍華在地下神學院宣講教學,1936年,潘霍華被禁止在柏林大學教學,後來甚至不能在柏林工作,他在1939年一度轉赴美國協和神學院,但他還是選擇回到極權宰制下的德國。由於參與反納粹以及反希特拉的計劃,潘霍華在19434月被捕,後來轉到集中營,並於德國納粹倒台前夕被絞死。
1944716日,潘霍華在信中說:「基督教與其他宗教的不同之處在於,人的宗教意識使人在痛苦時才去仰賴世上有力的神,以神為救星。聖經則指引人去尋找一個無能為力和為此世經受著痛苦的神。唯有受苦的神才能幫助人。因此,所謂成齡的世界應是放棄了對神的錯誤觀念、並準備為聖經中所顯示的神而奮鬥的世界。」(譯文據劉小楓《走向十字架上的真》,另參許碧端《獄中書簡》譯本)
耶穌真係落咗嚟》活生生地展現小男孩不成熟的宗教觀,於是耶穌只是男孩幻想或救星deus ex machina),跟黃大仙和車公沒有甚麼分別。可是電影也透過和馬不幸的早逝,令由來成長與反思,甚至帶動觀眾在宗教信仰上有新的看法。電影展現出受苦的人一步步成長,進入所謂齡的世界」﹙world come of age﹚,即人不需想像有求必應的縫隙之神﹙stop-gap﹚,而是投入人間此世,對個人和世界負責,具有死亡及復活的知識,與上帝一同受苦,分擔上帝的苦弱。
    八木誠一在《日本神學史》中,簡介北森嘉藏與《上帝之痛苦神學》一書,並指出上帝之痛苦構成福音本質,基督徒通過參與上帝的痛苦而與上帝結為一體,潘霍華北森嘉藏的觀點有相通之處。
耶穌真係落咗嚟》中,由來痛苦的時候,上帝一直同在;由來快樂的時候,上帝一直觀看。

2019年7月8日

華文科幻小說史略

(刊於《明報月刊》2019年7月號)

2019年7月2日

香港近年的社會關懷題材電影

(刊於《工人文藝》2019年第2季第20期)

2019年6月18日

在令和元年回顧

(刊於《聲韻詩刊》第47期)

2019年6月16日

《華氏119》:抵抗與盼望

《華氏119》(Fahrenheit 11/9)導演米高摩亞(Michael Moore)的左翼政治立場,人所共知。米高摩亞的紀錄片,大概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針對美國的社會問題,例如槍械武力、醫療福利等等,《美國黐GUN檔案》(Bowling for columbine,曾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獎)、《美國清一Sick檔案》(Sicko)和《美豬出城》(Where to Invade Next)同屬於第一類。
另一類是針對美國的根本制度和重大事件,如關於反恐戰的《華氏911》(Fahrenheit 9/11,曾獲康城影展金棕櫚獎)、關於資本主義的《華爾街陰質實錄》(Capitalism: A Love Story)以及《華氏119》,而《華氏119》似乎有匯聚以上作品於一身的嘗試,幾乎是米高摩亞集大成之作。
米高摩亞是如假包換的翼人士對現任美國總統特朗普,必然口誅筆伐,《華氏119》率先探問特朗普為何在人人不看好的情況下,在2016年擊敗民主黨希拉莉,勝出美國總統選戰,進而透過一些個案,了解相關因素。
這些個案,表面看或者有離題之嫌,但其實都是值得了解而且相關扣連的,例如紀錄片花不少篇幅說佛林特市的鉛水危機(Flint water crisis)。事緣密西根州長斯奈德(Rick Snyder)因節省成本,以佛林特河的水取代原來一直飲用的潔淨湖水,而新水管令到食水含鉛量超標,嚴重影響兒童的成長和認知學習,更有長者因退伍軍人病去世。諷刺的是,通用汽車公司的員工,以至工廠用水,可以轉用原來的水管,而市民卻繼續用新水管。
這單佛林特市鉛水危機,不單令我們想起香港在2015年時,也有同類的食水含鉛事件,香港民主黨揭發了問題,事後沒有官員負上個人責任,承建商中國建築也沒有受懲處,而當區受影響的居民(如有啟晴邨在內的啟德北),過半數居民繼續投票支持建制派。
至於米高摩亞發掘佛林特市鉛水危機,實際上是要帶出奥巴馬的管治不力,令佛林特市民由希望跌落谷底,一葉知秋,美國民主黨已失卻民心。
就政治光譜而言,米高摩亞與佛蒙特州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比較接近,電影對民主黨總統初選的內定醜態,也不留情面地揭示。民主黨敗於共和黨,不單在於民心背向,也在於內部分裂。
有危也有機,《華氏119》以佛羅里達校園槍擊案,帶出年輕人渴求以行動改變,他們的「為我們生命遊行」(March For Our Lives)得到廣泛的投入參與,而電影也放眼教師罷工、素人參選的新政治現象,這些個案,看似與特朗普當選並不相干,但米高摩亞顯然是要指出,抵抗強權需要團結行動、勇於嘗試和承擔,引入新的政治文化,如此才可帶來盼望。
另一方面,米高摩亞不是一味樂觀,他也提出警告,《華氏119》預示民主的傾覆和極權的來臨,美國憲法的民主制度岌岌可危,絕對不是天方夜譚。米高摩亞從德國納粹黨與希特拉上台,比較對照當今美國的政權,這一段頗見功力和獨特觀察,從前人歷史學習,鑑往知來,發出警世良言,對於美國人,還是香港人,以上種種都值得深思。

2019年6月6日

佛蒙特詩抄

(刊於《香港文學》第414期)

2019年6月3日

六月一講

天地悠悠映後談
時間:2019年6月15日 (星期六) 下午2時
地點:香港電影資料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