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日

《鋼鋸嶺》:鋼鐵英雄

    
     《鋼鋸嶺Hacksaw Ridge)是米路吉遜Mel Gibson)繼《驚世未了緣》Braveheart)再次執導的戰爭片,上一次是在古代,這一次是在現代。《鋼鋸嶺》跟他之前的《受難曲》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一樣有人物傳記背景,也同樣相當暴力血腥。
      鋼鋸嶺》的開頭部份,刻劃出戴斯蒙杜斯Desmond T. Doss)的童年、愛情故事和小鎮生活,簡單而直接,也展現戴斯蒙的單純一面,跟他的父親相互對照。戴斯蒙的父親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心理創傷並未完全消散,對子弟並沒有父愛關懷,父親的歷劫滄桑與戴斯蒙的天真純粹,截然不同。
       電影的中間部份,集中於戴斯蒙的入伍、受訓和訴訟。這一段側寫了法則的問題,特別在於,戴斯蒙出於保家衛國之心加入軍隊,而他是基督復臨安息日會信徒,既守安息日,又是拒絕攜帶武器和殺傷敵手的和平主義者,嚴守十誡不可殺人的訓令,明顯他的信仰法則和軍令法則,形成巨大的矛盾,電影將這兩個法則的衝突,帶入軍事法庭審判,結果是突顯了西方自由世界的民主法則,即使在戰爭的非常時期,這一重民主法則也沒有因此而泯滅。
      鋼鋸嶺》的重心,是下半部份的戰場對決。戴斯蒙以醫療兵的身份參與戰鬥激烈的鋼鋸嶺攻防戰,米路吉遜電影的暴力感,在此表露無遺,也難怪不少觀眾聯想到史蒂芬史匹堡(Steven Spielberg)的《雷霆救兵》Saving Private Ryan)。
      然而鋼鋸嶺》突顯的並不單單是戰爭的血腥殘酷以及愛國心,也不是追隨經典戰爭片《現代啟示錄》Apocalypse now)所揭示的戰爭虛無本質,《鋼鋸嶺》突顯出信念倫理,並不落入虛無主義的陰影。
       鋼鋸嶺》拍攝了戴斯蒙如天使或英雄般,拯救了七十五名傷兵,電影對此有細緻而感人的刻劃,更重要是推導出戰爭處境與和平信念,在個人信仰中竟然可以產生出奇妙的故事,尤其是肉體在戰爭中受苦受傷,和平主義者的精神,卻可以帶來拯救、治療和安慰。
同時,戰場也反映了一個全面的公民社會,需要勇敢剛健的行動者,又同時需要慈悲為懷的和平主義者,兩者必然有信念上的衝突,但合作起來卻是剛柔並濟。雖然戰爭中需要很多的勇武行動者,但也需一些和平主義者,而在和平的年代,比例應有不同。
    鋼鋸嶺》揭示了戰爭中人的精神世界,推到極點,就是戴斯蒙的基督宗教信仰,以及日本長官的切腹謝罪。當然,日本導演市川崑也拍過名作《緬甸豎琴》,在切腹以外,也提出了佛家的信仰皈依,但不論是戴斯蒙的拯救行動,還是倖存士兵水島的超渡亡靈,都是以個體抗衡戰爭的殘酷。
           最後一提在《鋼鋸嶺》中飾演戴斯蒙的Andrew Garfield,在影片初段,他的演出確是平平,愈往後愈見神采。近年他飾演新版的蜘蛛俠,蜘蛛俠當然是超級英雄,而戴斯蒙卻是帶平民色彩的個人英雄,有趣的是蜘蛛俠活用蜘蛛絲,戴斯蒙卻用一條大繩索,在鋼鋸嶺上全力救人。Andrew Garfield在馬田史高西斯(Martin Scorsese)的《沉默》(Silence)中擔演男主角,必然為觀眾帶來另一重靈魂的探索。

沒有留言: